|
作者:江继良 孔子美术馆馆长
孔可立,字繁儒,笔名孔融。祖山东曲阜,孔子第74代世孙。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首届书法艺术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与鉴定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等。孔可立初师鲁颜公,后潜心金文、石鼓、小策、两汉隶书及魏晋六朝摩崖石刻,广搜博采,通碑融帖;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朵云轩,香港艺术中心,孔子研究院及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举办书法作品展。
书法可作文化的载体,血脉可成修养的传承。
书法家孔可立是孔圣人第七十四代世孙,自幼传承圣门贤风,好读书勤修心,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贤达。
他以自信、自强、自修、自尊、自省而达德艺双馨,是当代书坛的大儒。
书法磨砺没有捷径,唯有深师碑帖,方得笔墨神通。孔先生修炼书法,追求的是真功夫,所以五体皆涉,博涉多优,楷书师法颜鲁公,正大气象。
他是一位耐得住性子写碑帖,经得寂寞能临池的能家。当代书坛,不修碑帖,江湖风盛,许多书家根本不知“金石”为何味,更不懂“穷研篆籀,功省且亦成”的教化,没有书法磨砺金石的底子,中锋行笔的要义一无所得,就去狂书乱草,结果底气不足,骨不立,神不传,成为书法的媚俗流弊。
反观孔先生作书法,对金石研究之深可谓当今鲜见。要论书法之法的源起,应是笔法源于刀法。
要写书法高古朴茂的气象,必然需要走孔可立这种师古求上法,谙刀法而熟笔法的研习路径。当然,这条路走过来并不容易,需要定力,需要才华,也要有一份传承书法文化正宗的担当力。
研习书法文化,传承墨正宗的意识、定力、才华,孔先生一样也不缺少,所以他可以在当代书风比较浮躁的背景下,义无返顾地去潜心研究金文、石鼓、小篆、汉隶、北碑摩崖!他对这些碑类书法的研究热情,不低于清代碑学大师们的热情,所以有一种生而知之愤发,学而悟之忘餐的进取力,成为当代碑学研究的新权威。
清代碑学一脉止于当代的危机,也因为孔可立的传承,再得风帆起航!这对书法文化的传承来说,当然是一个大事件,也是有幸之事件。
他广搜博采,得碑骨精化,笔法复刀法,拥有超能的碑学研究积累,让他的书法打上了铁点银钩、方圆周备的精气神!笔力雄迈写就金书锦字,当然是智者荣身益世的造诣!研究碑学一路,日积月累的过程必然有些枯躁,但是他几十载如一日的定力深究,为当代书法文化的古今永传续了正脉!
当然,他的书法修炼有以碑立骨的卓越,还有帖学研究的深刻。传续碑学一脉,不弃帖学之功,走的是碑帖相和的新路径。
这说明他的书法研习具有辩证思维构建,是以碑立骨,以帖生息的双重加持。如若当代书法仅有碑之骨或是仅写帖之韵,就算是写到极致,也无法达成笔墨当随时代的目标。
当代书法审美既追求形式美,也追求内涵美的价值观,被孔可立先生机智地捕捉到,并且拥有实现这种价值观的才能,在碑帖相和的空间里,他做事特别扎实,成事特别牢靠。当代书论对于“碑帖相和”的远见,恰好可以从孔可力先生碑帖双修的现象中得到例证。
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的书法以碑帖双修为路径,正是笔墨当随时代,并且开创未来的最佳姿态!这种姿态,就是书法文化由过去到当下,再向未来的重要示范!孔可力不仅仅是一位有功夫的书法家,更是一位有远见,有实践力,有思考力的文化智者!
一位书法家,在遍临碑帖之后,总要有“打得出来”的非拘泥成果,要有自己的书法面目。他的书法法度严谨、高古典雅、苍利隽秀、动静相生、形神兼备,带有鲜明的笔墨活性,即是书法有生命质感的表现,书法能以生命塑造为核心,可谓独步一蹊,与众不同。
这是他的书法作品无论在学术圈还是在文化交流界,抑或是大众审美层面皆有佳誉的重要原因。又闻听孔先生从事书法教育极有心力,所以更有感怀:经由孔先生筑杏坛,弟子法由师授,个个当为书法文化传承的能家。
艺术鉴赏网编辑:刘勇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