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书填补了盛京(沈阳)历史文化百余年的空白,对研究沈阳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近日,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举行《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第八辑)》首发式。第八辑收录的是清代缪公恩所写的《梦鹤轩楳澥诗钞》《题兰稿》,其内容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孙丕任介绍说,沈阳人缪公恩是清代东北著名诗人,在文化上有卓越贡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代官修的《盛京通志》成书之后,直到1927年才又有了《奉天通志》。因此,盛京(沈阳)的历史文化记载,出现了一段百余年的空白。幸亏有了缪公恩的《梦鹤轩楳澥诗钞》,才将清嘉庆,道光两朝盛京城内重要文化名人与活动保存在了他的诗集中。
诗中对沈阳景物大加赞美
缪公恩(1756年——1841年),沈阳人,清汉军正白旗,善书能诗,精篆刻,工写兰,被誉为嘉道年间东北地区的诗坛盟主和泰斗,是十八世纪东北地区最负盛名的大诗人。清末著名诗人魏燮均评价他道:“独占骚坛六十年”。
缪公恩自幼随父宦游江南,27岁时随父亲返回盛京。一直到去世,他始终生活在盛京。在50岁时,他出任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后主讲沈阳萃升书院,培养了一批有名的文人。作为沈阳当时的文坛泰斗,有人写诗称赞他:“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着先。”
缪公恩一生成诗千余首,据《奉天通志》记载,整理成稿“有《梦鹤轩楳澥诗钞》正续二十四卷,诗一卷。《楳澥杂著》一卷,可惜他的诗钞多已散失。此次,出版的《梦鹤轩楳澥诗钞》和《题兰稿》是目前能看到的缪公恩全部作品。
记者在阅读缪公恩这些诗时,发现有不少是描写沈阳景物的,如《万泉河步月》《万泉河纳凉(二首)》《浑河》《暮过浑河》《晓渡浑河》《登辉山》等。他在《万泉河夜步》中写到:“月色明如许,幽寻性所耽。花光浮夜气,星影浸春潭。古寺清钟歇,长堤野径谙。携筇吟未已,已过小桥南。”,还有《辉山》诗:“晴烟一抹锁山腰,万朵芙蓉落九霄。柯烂石枰春草绿,蝶飞云洞羽衣俏。”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缪公恩对盛京的喜爱之情。
盛京教育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缪公恩在盛京文化上的卓越贡献,还体现在他开启家族科举传统、重视教育书法绘画和著述几个方面。在缪公恩50岁那年,他与长子缪图箕同在盛京参加助教官考试,结果,其子名列第一,他以第二名的成绩,一同被录取为盛京八旗右翼官学助教官。缪公恩父子分别担任两所八旗官学的助教官,成为盛京满族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后来,缪公恩又受聘于萃升书院。至此,他的诗画之名广传。据说,当年沈阳最著名的魁星楼门上匾额“天下文明”,便是缪公恩所书。
今天,沈河区有一条翰林路,就是得名于缪公恩的曾孙、光绪朝翰林进士缪裕绂。
文化典籍展现厚重城市文化内涵
城市的文化根脉来自历史深处,它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一座城市,离开了文化就失去了灵魂。丢掉了这个“根”和“魂”,城市就没有了根基。正是由于缪公恩《梦鹤轩楳澥诗钞》,以及其曾孙缪格绂的《沈阳百咏》和《陪京杂述》的留存,让后人得以领略盛京历史文化风情,从而构成了清乾隆晚期,到清末完整的盛京文化史。这也是缪公恩和其家人为沈阳留下的十分珍贵的文化之宝。
一个城市,最能支撑发展的是文化,最能展示特色的也是文化。没有文化,城市发展就会缺少活力,难有内涵。为此,市文史研究馆依托沈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从2008年至今连续10年出版八辑24册的《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挖“根”寻“魂”,向世人奉献久被湮没的重要文化典籍,展示丰富的沈阳文化积累、宣传弘扬沈阳地域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讲好沈阳故事,为沈阳文化事业大繁荣贡献着力量。
艺术鉴赏网编辑:刘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