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恩道与《商汤崛起·汤誓》的宏阔历史画面

  • 来源:艺术鉴赏网       点击:4438次
    •   来源:艺术鉴赏网

        作者:贾德江 美术评论家 画家
       


       

        孙恩道 《商汤崛起▪汤誓》 270cm×530cm
       

        《商汤崛起·汤誓》是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孙恩道应“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的邀约,历经四年时间,完成的一幅历史主题性绘画的巨制。该作高270厘米、宽530厘米,水墨设色画法,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画家是以远古时期的夏代末年,由弱变强的商汤起兵讨伐夏桀所发动的一场战争为背景,史称“鸣条之战”。但画家并没有选择正面去表现两军交战的场面而是围绕着选题策划者所设定的内容,择取的是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动士气,于公元前1666年在景亳(今河南商丘)这个地方,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一篇伐夏的誓词——史称“汤誓”的情节。

        应该说,孙恩道选择这一创作任务,赋予这一历史史实以具体感人的描述,是一项费力、费工、费神且未必讨好的艰苦劳动。因为他要表现对象的时代背景过于遥远,而且文献资料的渺茫和考古成果的不足,都是摆在他创作这幅画面前的难题。或许是这位经过部队淬炼的河南汉子耿直执拗不畏艰难的性格所致,“越是艰险越向前”,他更愿意在这具有挑战性的创作中挑战自我、锤炼自我、升华自我。

        在创作此画的四年中,孙恩道研读了商夏的历史,翻遍了原始文明的资料,搜索了古代兵器和服饰,参观了多家博物馆及殷商旧址,先后画了无数草稿以及大量的人物造型,原大作品先后画了三幅,并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予以现场指导,反复构思,反复修改,反复落墨,可谓宵衣旰食,“耗尽了心血,调动了一生所学”(孙恩道语),终于大功告成,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历史的答卷。
       


       

        《商汤崛起▪汤誓》局部
       

        对孙恩道这份答卷,我是持明确的赞赏态度。赏读他的这幅新作,我感觉有一种满足了的期待。那种场面壮阔、气势恢宏,具有非常坚定而有力的视觉感染力的大作,在孙恩道的过去以及“浙派"的代表人物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把孙恩道列为深受“浙派"画风影响的画家,对他那些以水墨写意的方式去表现现代(包括少数民族风情)或古代的意笔人物,也表示过欣赏的赞美。但他的这幅《商汤崛起·汤誓》则以重写实、重结构、重造型、重母题的宏大繁富的“京派"风格,与“浙派”画风恰成对比。它不是轻歌曼舞,而是黄钟大吕;他不是小情小趣,而是大气磅礴;他不是重人文意趣、重书法用笔、强调“写”的意味的小品式的风情画卷,而是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颂歌。孙恩道以一种大气魄、大境界、大手笔的追求,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和传统笔墨,构筑成这幅史诗般宏阔而悲壮的图画。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在尽可能发挥传统笔墨精神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上古时代经过考证的人物形象、文化符号、战骑兵器以及祭祀场面,竭力地让作品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和重现历史的情境。

        孙恩道使用的艺术语言,不是他以往大笔头的写意方式,也不同于装饰意匠较多的工笔画法,而是高度重视用笔的水墨设色,以写实参酌写意,强调笔墨服从于景观实境的呈现,注重以造型带动笔墨的新变。显然,孙恩道是在“京派”,即沿革“徐蒋体系”的代表性画家王盛烈、刘文西、周思聪、卢沉、王子武、马振声等所探索的路径上继续延伸。体现在笔墨与造型的兼容层面上,无论是作品的布局、气氛的渲染,还是人物的塑造几乎都移用了素描、光影、结构、质感、空间、透视等西法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同时又经过了“经营位置”“骨法用笔”“水墨为上”的意象造型的解读,几乎透露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全部信息。这就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线面造型与体面造型,通过虚实、粗细、浓淡、枯润、轻重的笔墨在勾染皴擦中统一起来,实现了笔墨对于造型的全方位兼容。既表现了形又表现了体面,既有笔又有墨,不仅使这幅作品具有一种诉说天理、陈述历史的魅力,更有一种使人为之震撼而感奋的精神容量。
       


       

        《商汤崛起▪汤誓》局部
       

        限定于瞬间情节、焦点透视和造型的准确生动,《商汤崛起·汤誓》结构上的最大特征,就是打破常规,把核心人物商汤置于远景高处,立于祭坛上的商汤执鉞作誓,气宇轩昂,右侧站立他的一文一武干将伊尹和钟虺。祭坛下四面围绕的是黑压压的人群,有表演傩舞的奴隶、有进献祭品的使臣、有阵容整齐的队伍,有骑着大象的方国兵勇,还有参与送粮的牛车、负箭的民众、参战的百姓等。画家以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商汤崛起的壮观,以层层叠叠、虚实相生、静中有动的向上态势,表现出的底层平民将士对最高权力的臣服和膜拜,把“汤誓”这一主题情节推向了高潮。这种手法使我联想到石鲁的那幅名作——《转战陕北》就有这样的特点,画家把毛主席作为远景站立于西北群山之巅,人物虽小,却更加突现了伟人“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雄才大略。这两幅作品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是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这个二元论的命题是指导艺术家创作的原则。然而对于《商汤崛起·汤誓》这样的远古历史题材的创作,这一生活源泉只能靠间接的方式来获得。在这一方面,孙恩道表现出来的是一往无前的挑战精神。首先体现在前期考证工作做充分,准备投入的程度大;其次,是调整完善创作思路的心力付出多;最后,在实施和制作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双重工作量更重。孙恩道的艺术目标,则是通过仅有的资料和想象,凭借自己的智慧、精力和能力,创造出能充分表达“汤誓”这一主题的内涵和精神,表现出商汤那种改朝换代的英豪之气和开创大业的雄心壮志,以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因此,他不仅下功夫于人物的刻画,各色人等神情动态的生动表述,还包括服装、纹饰、兵器、旗幡、傩具、祭品以及牛车、大象的出现,都经过资料的考证,查找有据地使作品充满远古的神秘感和诱惑力,力求全面地展现上古商文化的特色。
       


       

        《商汤崛起▪汤誓》局部
       

        有必要强调指出,如果画家没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和全面修养,是无法驾驭如此宏大壮观的巨作的。孙恩道接受过严格的写实训练,接受过现实主义的洗礼,他有高强的造型能力和创作能力。多年来,他创作成果丰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艺术规律有娴熟的把握,尤其善于用对比的手法让作品在多种矛盾中显出“生意”,突现主题的鲜明和生动,也无形地拓展了笔墨表现语汇的新空间。具体而言,画家以整体的下开上合、下实上虚、下浓上淡、下密上疏的多重对比,突出主体人物战前誓师的神采,他又以臣民的俯式和商汤的仰式,显出权力的至高无上。他还以弧形的奴隶为主的人流与精兵军容整齐的阵列形成动与静、直与曲的对比,并以冲入的牛车、风动的旗幡、甩鼻的大象使严阵以待的画面充满动感,远观其势壮烈豪迈,近观其质各得其所,再现了上古最大规模联军作战“气吞万里如虎”的威武气势。

        无论如何,孙恩道在这幅作品中,所花费的心血是不言而喻的,从具象写实角度,这幅作品也超越了他在此之前所建立起来的水墨文本,而更深入到笔墨与造型兼容的个性化气质的表现中,不仅丰富了他个人的水墨文本,也对当今写实具象的主题性绘画,无论观念还是语言,提供了一个力求以水墨语言重塑写实造型的可资借鉴的范例。毫无疑问,工程浩大的《商汤崛起·汤誓》的诞生,不仅是我们了解孙恩道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的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我们研究艺术家的技艺和才智怎样得到发挥,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性品位的艺术标本。
       




       

        孙恩道,1950 年生,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曾任湖北美术出版社社长、编审、编审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画学会理事,湖北省美术院院外画师,湖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湖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文史馆馆员,湖北省政府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委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曾创作出版了大量连环画和工笔重彩插图。作品参加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并获奖。。近年参加中国画学会理事展、中国画学会人物画专题展及中央文史馆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重大展示活动。

        1995 年后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海内外人士广为收藏。出版有《孙恩道水墨人物》《当代名画家册页·孙恩道》《当代名家作品集·孙恩道》《中国名家扇面·孙恩道作品集》《丹青典藏·孙恩道卷》《中国画名家长卷典藏·兰亭修禊图》等专集。
       

        责任编辑:刘丽丽(北京)

       中国艺术品商城 - 品鉴 交流
    • 陶瓷
    • 玉器
    • 文房
    • 书画
    • 收藏
    • 茶艺
    • 紫砂
    • 乐器
    •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