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文化】严昌筠:公益事业使我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 来源:艺术鉴赏网       点击:4648次
    •   来源: 艺术鉴赏网   荆门义工联
       


       

        在抗疫一线、在救灾现场、在病患身旁,大家总能看到一个瘦瘦的高个子,他做起事来身影矫健、说起话来轻言细语,笑起来热情爽朗。他,就是严昌筠,国电长源荆门热电厂的一名普通职工,一名有17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同时也是湖北省公益创新研究会会长、荆门市志愿者联合会会长、荆门义工联秘书长,曾多次荣获“全国文明家庭”、团中央“全国优秀志愿者”、“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他是一个将公益当成事业的奋斗者,从加入企业志愿服务,到成立湖北省最早注册、最有影响力的公益组织——荆门义工联,再到牵头成立湖北省公益创新研究会,21年如一日服务社会,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帮孤老寻家感受公益的力量
       

        严昌筠的公益之路起于1998年,那时刚参加工作的他加入了企业团委的志愿者服务队,从此对公益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他还清楚记得,那一年,有一次和朋友在荆门的爬山途中,他在一个废弃矿洞里发现了一位重病的老奶奶。当时他顾不得脏乱,趴在老人耳边反复询问,依稀听到了四川的一个地名和她三个儿子的名字。

        回家后,严昌筠立刻在四川一个论坛上发布了替老人寻亲的帖子,当晚就得知老人所在的村庄,联系上了村干部。第二天,老人分散在四川、贵州的三个儿子也找到了。

        举手之劳使流落异乡30多年的孤老有了家,他真切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公益,2006年3月4日,严昌筠和同事发起并注册了湖北省第一家公益组织——荆门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从此,“帮助弱势群体,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就成了严昌筠和义工们的理想。
       


       

        从那以后,春天,严昌筠和义工们推着轮椅和残疾朋友上山看映山红;在夏日纳凉的晚会上,请盲人朋友“看”电影,义工们陪在一边轻声讲解;中秋节来了,和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一起吃月饼;过年了,给棚户区的孩子们送棉衣、棉被,一起包饺子……

        多年来,严昌筠既是荆门义工联的灵魂舵手,又是各项活动的骨干,他带领义工队伍踏遍荆门66个社区和100多个村组,组织各类公益活动800余次,集聚3万人(次)参与爱心帮扶,个人志愿工时达5200小时,帮助困难群众近2.2万人。
       

        爱心接力传递善念的力量
       

        陈梅林是荆门义工联的一位普通义工,从2009年至今,她一直无偿照顾着一位非亲非故、因矿难截瘫的四川农民工冯其良,她为此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欠了不少债。
       


       

        2011年,严昌筠找到陈梅林,希望义工联能够把照顾冯其良的担子接过来,被陈梅林婉拒了。她说:“做好人难,做一辈子好人更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做。”从此,严昌筠就经常来到陈梅林家,帮助一起照顾冯其良。

        2011年,严昌筠介绍陈梅林正式注册成为荆门义工联的一名义工。在公益路上独自摸索多年,一下子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陈梅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她好像一个陀螺,不停地在需要她的人身边旋转,城区很多病残老人都知道她的电话。一个电话,她就跑去了。
       


       

        在荆门义工联,像陈梅林这样的热心人还有很多。义工联就像一块爱的磁铁,凝聚着这座城市善的力量。
       

        “知心姐姐”车友菊来了,扛起了义工联“敬老”的大旗,穿街走巷为老人理发、晒被子、做卫生;资助学生卖掉自家房屋的公交公司员工孟丽华来了;还有每月从工资中拿出200元帮助贫困家庭的保安袁永林,失去右手,自学考取社工证的卢俊华……现在,荆门义工队伍从企业扩展至荆门全域,人数已经发展到了3000余人。

        多年来总有人问严昌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严昌筠的回答是:“是善念将一群热心奉献的人汇聚在了一起,我和他们在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同时,收获到付出的快乐。”
       

        做抗击疫情一线最美志愿者
       

        2020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过年的喜庆还没来得及尽享,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已经打响,湖北地区疫情最为严重。严昌筠主动请战,开启了疫情蔓延下的逆行之旅。
       


       

        疫情严峻之时,医用、民用防护物资严重紧缺。严昌筠和义工们成立了“疫情物资保障队”。两个多月里募集了价值1000多万元的物资,其中口罩28万多只,呼吸机、血氧仪等医疗仪器500多台,核酸检测盒2000多个。

        2月初,严昌筠向湖北省慈善总会请命,承接海外捐赠物资第三方监管的工作。他联络湖北各地的志愿者组织,全程督查医疗物资的医疗资质、清关协调、办理免税、医院签收等工作。

        经统计,严昌筠和义工们参与督导物资达4000多万件。随着疫情在国际上蔓延,严昌筠又和义工们采购了12500个口罩发往捷克,帮助当地抗疫。
       


       

        2021年初,新冠疫苗上市后,严昌筠继续坚守社区抗疫阵地,有序组织居民接种疫苗。2021年1月底和4月初,他还带领荆门义工联的义工们发起捐赠,购买了价值15万元的口罩,用于支持吉林长春和云南西双版纳的抗疫行动。
       


       

        经历过紧张、艰巨的抗疫一线志愿工作,严昌筠也看到了湖北公益组织应对不确定挑战的不足,他期望将疫情中团结起来的社会组织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

        2020年开始,他作为协作人,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湖北人道救援网络,积极应对黄梅7.5水灾和武汉5.14风灾。他将中国好公益平台上的优质公益项目公益小天使、女童保护等引入湖北,在10多个城市开展。

        他还牵头成立了湖北省公益创新研究会,邀请30多位专家为湖北民间公益组织赋能加油。
       

        家风传承沿续道德力量
       

        热心公益,才能收获快乐,才会做得更好更久。这份热心公益的乐趣,源自他的父亲。
       


       

        严昌筠的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应征入伍后在东北当兵,与雷锋在同一军区。受部队委派,父亲曾将雷锋接到其部队驻地作报告。

        在耳濡目染下,他越发热心助人,还因此获评部队标兵,到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1969年父亲从军队复员,为了照顾中风瘫痪的爷爷,放弃了城里电力局的工作,回到老家钟祥石牌小镇,尽心护理爷爷。他的孝道传遍乡邻。严昌筠说:“父亲的言行影响着我,我也立志:尽己所能,帮助他人。”
       


       

        在这样的家庭成长,严昌筠的儿子也成了公益的践行者。孩子5岁的一天,严昌筠带着儿子在单位附近的小河边散步,无意间发现路边一个破窝棚里居然住着一对年近九旬、体弱多病的老人。

        老奶奶眼睛快瞎了,正在做饭。盛菜时,不小心盘子掉到地上,一盘菜连汤带水都洒了。老人家里一贫如洗,仅有的一只灯泡已经不能亮了。

        严昌筠问儿子:“老爷爷老奶奶过得怎么样?”儿子说:“没有我们好。”严昌筠问:“我们怎么办?”儿子说:“帮他们,要他们过得和我们一样好!”

        儿子从小就跟着严昌筠参加公益活动,被义工们称为“荆门最小的老义工”。现在儿子已经升入高中,成绩优异,更时刻不忘传播公益理念,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为自己活着是单调的,只有为别人活着,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活着,生命才会丰富多彩。”严昌筠说:“这是小时候父亲经常教导我的话,我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责任编辑:刘梅(北京)

       中国艺术品商城 - 品鉴 交流
    • 陶瓷
    • 玉器
    • 文房
    • 书画
    • 收藏
    • 茶艺
    • 紫砂
    • 乐器
    •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