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通:《还乡拾遗》记忆的碎片整理与重置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王玉龙 知名艺术评论家
图 董文通《反复涂写的记忆之黑板》布面油画 2013年
编者:董文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色彩教研室主任;油画作品《遗落的海绵床》获第四届中国油画邀请展;《角度》参展当代中国纸本作品观察展、英国伊普斯维奇美术馆;《还乡拾遗系列》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宾馆的床》等系列纸本入选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 中国美术学院;《一堂生动的外语课》入选“最绘画第二届全国青年油画展”;《于右任》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陆续被美术馆、机构、画廊及私人收藏,《梨园春》被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美术作品展览组委会收藏、《大地初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乡拾遗》系列作品四幅由国家艺术基金中心收藏管理等。
图 董文通《一堂生动的外语课》布面油画 2015年
记得上小学时,在黑乎乎的老教室里上课,上着课头顶还可能掉下来一窝学飞的小鸟,哈哈。最希望就是下大雨,学校就放假,要是下的小,还得上课。得小心安全一个拉一个过河,等好不容易走上大路了,穿鞋子在泥里还不如脱掉光着脚走着舒服还不用洗鞋。
图 董文通《还乡拾遗之荒》布面油画 2017年
时过境迁,白云苍狗。农民的记忆在田野,工人的记忆在厂房,我们这代人的记忆在何处呢?貌似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和少年记忆里,多数时间还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想来记忆只有在校园这片乐土了。
图 董文通《还乡拾遗.系列创作之三》布面油画 2016年
但世界在变化,回忆中的乐土终究还是成为了身后废墟。董文通老师作品《还乡拾遗》系列、《遗落的世界之我的小学》系列,以及《被遗弃的学校》系列等,就是描绘他本人从小到大成长的环境。
图 董文通《还乡拾遗.系列创作之刻苦记》布面油画 2016年
题材取自初中时代的母校广武一中,学校搬迁后留下的几代人曾经在这里就读时光的记忆,墙上的作息时间表是一把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
图 董文通《退场之后》布面油画 2015 年
退场或许就是新的出场,退场总是显得那么悲凉,但正是在这种悲凉中包裹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一种时间出场的张力。这些场景在八零后记忆中也是何其的相同。当我们站稳脚跟回过头想去看看我们的青春和那些匆匆略过没来的及珍惜的画面时,却才发现存放记忆之处早已经物是人非,剩下的只有一堆堆残砖旧瓦和破漏的窗棂。
图 董文通《还乡拾遗之乡井记忆》布面油画 2017年
《反复涂写的记忆之黑板》是母校在荒废后留下的一块黑板,在这块黑板上依然残留着昔日所书写的文字,这些文字有老师的板书,还有校友们返场而来在黑板上留下的只言片语......这些文字叠加覆盖的痕迹生成着一个在消逝中存在的场域。这块遗弃的黑板上经历着无数遍的涂写,正像我们被不断涂写和覆盖着的记忆。
图 董文通 《遗落的世界之小学no.5》布面油画 2012年
很多时候一个场景就足以震撼人心,无需多余的注释,这个场景就曾震撼到我,面对这样的图景让我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有人说绘画是记忆与情绪的表达。董文通老师创作的大量绘画和装置作品,就是身在他乡,对故乡乡村和学校岁月记忆,这些零碎片断的整理和重置。
图 董文通近照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信息:
责任编辑:刘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