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肖雯
胡永凯《中华武术》217.5x438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当今的中国画坛,胡永凯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作品使看惯传统中国画的观众耳目一新,从中感受到别样的魅力。在美术界,锐意改革的先驱者做了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中国传统的大胆探索,产生了如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等一代大师,他们和本土巨匠如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共同勾画出了那个时代中国画坛的完整面貌。
胡永凯《古城故事之照相》136x68cm
四十年前的两次敦煌之旅,胡永凯面对瑰丽的艺术圣殿,震惊倾倒之余,又敏锐地感悟到中国艺术深刻的世界性 ——伟大的敦煌正是外来艺术与本土艺术结合的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于此可见。敦煌的启示使胡永凯决心追随先辈的足迹,走出国门去认真学习西方艺术,并对中国绘画传统进行再观照。深入研究的结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文化上一定是自信的,故而一定是开放包容的,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有不断更新的强健体魄,从而能造就永远延续的辉煌。这就是胡永凯对传统和创新的理解。
胡永凯《故园春深》125x125cm
胡永凯认为,中国画不等于文人画,文人画固然是中国画引以为傲的明珠,但大中国画传统是广阔无垠的大海。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他认真研究从仰韶彩陶、汉唐壁画、宋代院体画、元明文人画、清代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直到西北剪纸、江南灶头画、上海月份牌年画等等一切优秀传统,融汇吸收,反复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一系列独具风格的作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海内外画坛引起了广泛关注。
怀旧而图新
胡永凯《荷氣.夢回大唐》188x96.5cm
胡永凯的作品以人物画为主,但是他绝少表现当今社会的“时装人物”。他笔下的更多的是从上个世纪初期到中叶,也就是清末到民国这段社会大变革时期当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他觉得那个时代的女性体现了人性本质中某些永恒的因素,而且她们的形象具有鲜明的造型特征和独有的审美特质。对中国农村(尤其是江南农村)的热爱也令他创作了给人深刻印象的“村姑”系列作品。
胡永凯《霸王别姬》68x68cm
胡永凯作品有一股浓浓的怀旧意味,他笔下的“旗袍女人”可以说填补了中国女性题材绘画史中缺失的一页。众所周知,中国的“仕女图”一般都是“古装”为主,作品中人物的着装都是明代或以前的,这似乎已是约定俗成。
胡永凯《白蛇传》68x68cm
胡永凯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充分展现了他全面的学养;有对沉积历史的细致品味,有对形体美的独到发掘,有对传统笔墨的全新把握,有对中国画色彩的不懈探索……他的艺术表现不同于前人,但又实实在在是从传统中生发出来的。胡永凯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范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胡永凯《红墙下》102x103 cm
多年来,胡永凯频繁行游世界各地,除了继续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考察之外,他还尝试用中国的笔墨去表现世界的景物。古人早说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50年代李可染先生的东欧写生,对他笔墨语言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胡永凯《呼吸2013》96x178 cm
前辈大师的经验值得学习。胡永凯认为异域的景物能给画家全新的感悟,从而对笔墨运用产生新的变革,这是古人不具备的条件,也是新时代给予我们这代画家难得的机遇。让中国画走向世界是艺术家的历史责任。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一定能为世界人民所欣赏。
胡永凯《威尼斯(意大利)》41 x 32cm
艺术家的画法会变,题材会变,但内心深处的审美理想不会变,胡永凯是一位永不止步的探索者,他认为停止了探索,停止了创作,就等于艺术生命的终结。
胡永凯《余韵》123x123cm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胡永凯的艺术道路,那么他显然不是固守传承派,也不是推陈出新派,更不是刻意求新派,他认为自己是怀旧图新派。他怀念传统,用不同的视角“观照”传统,目的还是为了创造自己崭新的艺术语言。他认为这种语言应当是鲜明的,又是含蓄的,是能够打动感官的,又是能够滋润心灵的,是为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又是能引起全人类共鸣的。
胡永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书院艺委会委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佛罗伦萨双年展等展览。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及国内外机构和私人收藏。出版有 “胡永凯画集”、“胡永凯现代彩墨画艺术”等画集。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报道:
责任编辑:陈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