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这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云冈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对其作出的评价。
东汉分三国,东西晋后为南北朝,一直烽火连天战乱不断。北魏是南北朝时期一个由外来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名为鲜卑的民族不仅全盘接纳了汉文化,还大力发扬着传自西域的佛教信仰,这令那个饱受战争的动乱时代的人民有了肉体外的寄托,于是,高僧昙曜奏请北魏文成帝在当时京城西郊武周山开凿五所石窟,窟内大像以北魏五位皇祖为原型,正式拉开了这座延存至今的云冈石窟的舞台帷幕,也将佛教信仰与政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直到站在云冈石窟前的那刻,你才真正感受到北魏人对佛教那种发自内心的信仰与膜拜。这东西绵延一公里的几万尊大大小小的石佛,无不经历了岁月的洗染,且依然散发出神秘的微笑。云冈石窟大部分作品完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特别有代表性的当属早期的“昙曜五窟”,五窟气势磅礴,保留了后世少有的浑厚雄伟、纯朴大气的西域风格。中期石窟多为已渐成熟的北魏艺术风格,华丽复杂,精致多彩,以精雕细琢的风格旗帜鲜明地出现在山崖间。西部诸窟为云冈晚期石窟,为北魏迁都后的民间开凿,但却标志着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全面进入中国化与世俗化时代。
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直接吸取了印度键陀罗艺术的精华,却又不可避免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原秦汉传统雕刻艺术,此外还明显流露出中亚波斯艺术的色彩。总之,云冈石窟展现出中国的造像艺术逐渐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由此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