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谭光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评委
图 昭君故里“兴山薅草锣鼓”首批国家级非遗
前言:二千年来,“昭君出塞”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典籍和民间广为流传。王昭君,名嬙,字昭君,生于今湖北省兴山县。兴山,位于壮美的长江三峡北侧,进出神农架的重要门户,23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簇拥着3580个山头,钟灵毓秀。相传,昭君离开家乡前,曾在香溪河边梳妆,溪水清馨馥郁,香溪由此而得名。昭君的美丽、善良、勤劳、担当的形象,始终活在人民心中。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形成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和美文化及丝路文化,是民族和睦的历史印记。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昭君故事,服务乡村振兴、留住乡愁,中国艺术鉴赏网及二十个官网平台海内外同步推出「和美香溪 昭君故里」系列文化专题,全面展示王昭君故里的传说、古迹、摄影、书画、诗词及非遗等,投稿邮箱:chinaysjsw@126.com。
图 五十年代兴山民间艺人表演“薅草锣鼓”
临离开长安前,昭君向单于和派给她的匈族随侍、近卫等身边的人详细了解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风土人情和衣食住行等基本情况。单于也亲自教给她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等。
马背上的民族以游牧为主,衣食住行比较简单,食物品种比较单一,而她却又亲眼观察到单于和迎亲人员们也很喜欢吃汉地的五谷杂粮、果蔬瓜薯,昭君就考虑可否将汉地的这些农作物带到匈地,解决当地食物单调不足的问题,以确保民众增加食物品种,提高生活质量。
她把这个想法跟随侍女官卓玛和近卫其格尔说了,却遭到了两人的反对:“黄土地上的作物怎么能在草原上存活呢?”“异想天开的事八成会失败!”“我种下十种能成功一种就是对草原的贡献!”昭君对二人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种下那么些庄稼,我们放牧或打仗去了,不就没人看护了?野骆驼草原鼠不就吃光了吗?”“白忙活的事不干为好!”“墨守陈规是死路一条,创新发展才会丰衣足食!”昭君说完,就沉下心来反复思考,觉得自己的想法值得一试。
在红霞满天的傍晚,单于陪她在宣平里散步,看着路边金黄饱满的粟子,一下就增添了她征求夫君意见的信心:“你看这粟子长势多好!”单于一听,就蹲下伟岸的身体,用手心托着一串即将成熟的沉甸甸的粟穗:“这一株就能吃饱一个人!”
“我这些时日一直在想,现在想征求你的意见,就是将大汉的作物带到单于庭,进行试种,如获成功,那将会使匈奴民众从此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单于顿时喜上眉梢:“我的阙氏想得太周到了!人群要壮大,民族要发展,事业要兴盛,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好全体民众的吃饭问题!你所想的正是我所愁的!明天,不,从现在开始,你就实施你的想法吧!”
当晚,昭君就召集汉匈两地具有一定农作物知识的人士进行商议。
这些人士对她的想法都持肯定态度,认为大中原有几百种供人吃穿住用的农作物、原材料,其耕作方式、生产技术都是可以带到草原去试验的。
最后,昭君决定为她送亲的全体汉地人员,每人都要备上一百粒不同植物的种子或标本,每十人同学一门栽种或生产技术。思想转过弯来了的卓玛向昭君表示:“我已学会了十种种植技术,都要带回草原试一试!”
其格尔则将他准备的五十种共一千粒种子展开给昭君过目。昭君说:“没有耕种过的土地才更值得耕种!让我们把大草原打扮得更加美丽富饶吧!”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信息:
责任编辑:王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