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曹旭峰 作家,代表作《三国英雄赵子龙》
图 章贤拍摄的长江江豚靓影
“有水的地方就可采样,所有污染都可追朔到源头,并划分责任界限。”在中国俗称的北方“小年”的这天,湖北省第三大湖泊——斧头湖咸宁段湖面上飘起了雪花。此时,斧头湖溯源监测站技术员张进杰历时四小时,完成了沿湖9个智能监测站的数据采集,获得当天斧头湖区域各水源点最新数据。
“现在对斧头湖水质及水源情况,我们已经做到‘一目了然’,下一步就是分析数据精准找出污染源,为相关部门关闭污染源闸口,进行水质处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张进杰说。
去年7月,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力争在城乡面源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上取得更大突破。”标志国家将在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这对于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在全国水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湖北省也出现“优于水而忧于水”的情况,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湖北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后一个月,湖北省“先行先试”率先拉开了湖泊污染溯源监测工作。当年8月,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咸宁生态环境局、湖北省生态环境厅驻咸宁监测中心和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对斧头湖咸宁段流域主要一、二级支流、主要排污口、环湖排口、涵闸泵站等进行了全面溯源监测工作。
咸宁有湖北省南大门之称,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境内的斧头湖横跨武汉江夏区、咸宁嘉鱼县和咸安区,面积161平方千米。经过多方数据分析,在斧头湖区域溯源监测布设71个监测断面(点位),涵盖斧头湖区、主要入湖支流及环湖排口、涵闸泵站等,并在9个点建立智能采样终端,实现传统人工监测与智能监测的融合。
在斧头湖主支流王生茂河监测点,河道中野草茂盛,河汊纵横,鹭鸟横飞,一派原始生态景象。两米多高的智能采样终端箱则立于河堤最高处,一旁为近三米高的雨水监测采样器,形成综合智能监测系统。技术员张进杰从智能采样终端箱里取出12个蓝色采集瓶,一旁的监测器则显出一组组数据。
“智能监测器是连接到河底的,智能芯片可以现场测试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常规等五个指标;实验室自动监测指标则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根据监测数据就可有效进行污染源管控。”张进杰说,选择在王生茂河建智能监测点,是因为其上游是以农业面源为主,对开展面源监测研究和评估王生茂河入湖污染有积极意义。
在斧头湖区域9个监测点中,斧头湖支流凎河分支浮山河青龙路上监测点,位于人口密集的咸宁城区,楼房林立,车水马龙。资料显示,凎河水全长76.6公里,为咸宁三大河之一,沿途接纳了柏墩河、黄水河、龙潭河、杨下河、浮山河、洞口河、横沟河等小河的来水后汇入了斧头湖。张进杰说,选择智能监测点考虑到斧头湖区域各源头特点,全面反映斧头湖外源输入及湖体水质状况,对于科学管控污染来源将发挥重要作用。
咸宁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周大量介绍,运用常规手工监测和智能检测方法的结合,全面实现了对斧头湖流域主要入湖支流、排污口、涵闸泵站的监测全覆盖,实现了面污染源的可追溯,不仅真实反映了斧头湖水域外源输入和湖体水质情况,同时将对科学管控水源发挥重大作用。
据了解,从去年8月开始,湖北省已经相继完成了第一期(雨前)监测,10月完成第二期(雨中)和第三期(雨后)监测。监测数据显示,斧头湖流域水质与降雨存在一定相关性,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及高锰酸盐指数;入湖支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氨氮,并重点锁定湖区东部和淦河、贺胜河、横沟河、北洪港、浮山河等存在污染的入湖河流,初步总结了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内源释放和外源输入关系。
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湖北以常规手工监测和AI智能监测手段相结合,分汛前、汛中和汛后三个阶段开展溯源监测分析工作,编制了《斧头湖溯源监测工作方案》《斧头湖溯源监测点位布设方案》和《斧头湖溯源监测方案》,将力争使斧头湖溯源监测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湖泊溯源监测样板。
中国艺术鉴赏网融媒体官方平台报道:
责任编辑:王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