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张波(楚慎为) 原央视记者、现中国艺术鉴赏网顾问
【编者按】这是一段追忆的历史。知名记者、作家张波用多年时间跟踪采访夏伯渝,一位在中国珠峰攀登史上平凡且特殊的人物。说他平凡,因为他和我们常人一样,离不开一日三餐,都有七情六欲,品尝着生活的点点滴滴;说他特殊,不仅因为他是个失去双脚的残疾人,凭借着假肢,支撑着身体,一次次向峰顶攀去,而是他所拥有的那份坚韧与决心,以及那份超越生活的豁达与乐观。在这次面对面的交谈中,他沉浸在对往日岁月的回忆里,脸上却始终挂着微笑,没有丝毫对坎坷命运的委屈和抱怨。他与珠峰的缘分来自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正是这次机会衍生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对于大多数常人而言,无法体会失去双脚所带来的痛苦,以及因此造成的生活中的不便,假如有朝一日真的失去,那就意味着人生的黯淡,生活的破碎,无法直面现实,这都是懦弱的表现,因为这个世界并不相信眼泪。而他是一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者,在浙江宁海举行的“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的评选中,赢得组委会的一致认可。珠穆朗玛,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世界屋脊,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峰。长期以来,人们把它与地球上的南北极相提并论,称之为世界第三极。这里正是夏伯渝一生最难忘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梦想,有他的足迹,有他的汗水,更留下了他的双腿!这些经历让他与珠峰结缘,让他们如此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因为,珠穆朗玛欠他两条腿。
图 攀登珠峰的“无腿英雄” 夏伯渝
珠峰欠他两条腿
故事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夏伯渝出生在大西南的繁华都市重庆,所以在他的名字中带一个重庆的简称“渝”字,可他却偏偏与重庆没有多少交集。五岁那一年,他因为父亲工作调动的缘故,举家迁往当时相对落后的青海省西宁市。他们家有四个孩子,他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身为家中的长子,他很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据他回忆,为了贴补家中的生活,他放学后经常到铁路边去拾煤球,捡废纸,这些经历在今天80后,90后的人看来,是不可能体会到的苦涩,而对于他们那一辈人来说,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也正是这种磨砺,让他超越年龄的成熟,具备坦然面对生活的乐观心态。
夏伯渝的父亲,是解放前武汉大学的毕业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擅长各项体育运动。尤其是田径,速度和耐力都很好。据夏伯渝在采访时的回忆,他们家的四个孩子都得到了父亲良好运动基因的遗传,跑得都很快。从小他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总能获得不错的名次。也正是运动天赋加上平时的“活泼好动”,所以体质一直很棒。
有一年秋天,夏伯渝的父亲不知从哪弄来了一个皮球送给他。他如获至宝,每日与它朝夕相伴。于是在操场上,巷子里,都可以看到他和小伙伴们追逐、嬉戏、踢球的身影。还是据他回忆,那时候他对足球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放学做完功课后,风雨无阻,一定要去踢足球。到了足球场上,就甩开膀子疾驰狂奔,去拼抢,去射门。汗水打湿了衣服,就索性脱了,光着身子继续踢。青海地处高原,在高原上踢球、奔跑比在低海拔地区更消耗体力,更困难。加上高原的傍晚温度也比其他地方低,秋冬天更甚,所以夏伯渝除了身体强健外,又练就了一幅耐寒的身体。平时穿得衣服较少,且脸色红润,久而久之便有了个“火神爷”的外号。
图 年轻时期的夏伯渝在踢球
后来他进了青海大学附中读书,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而停学、停课。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大人们忙着“闹革命”、搞“批斗”,于是他有更多的时间去追寻足球场上的快乐,尽情地挥洒着青春的汗水,率性地享受无拘无束的日子。有时候他还能幸运的遇到技痒的体育老师传授几招绝技,让他的技术更加娴熟,就此告别了以前踢野球的日子。
回想起那段阳光岁月,他至今依然激动不已。他为我们翻开那尘封的相册,看到的是一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当年的飒爽英姿立刻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大力射门,倒挂金钩,一个个矫捷、标准的动作,永远被定格在那段快乐时光的隧道里。假如他与足球的缘分更深,也许这世上会多一位足坛健将,在足球场上追逐着荣光,但也因此会少了一位登山界的传奇人物,世事就是如此难以捉摸。“好景不长”,夏伯渝很快告别了快乐的中学生涯,被招入工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但是他依然幸运,遇上一个热爱足球的厂长。厂长将全厂足球踢得好的工人组织成一个工厂足球队,工作之余就同其他工厂进行比赛。夏伯渝的球技当然不会逃过厂长的眼睛,他成了厂队的“球星”。
1974年,注定要在夏伯渝人生的轨迹里留下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这一年,中国国家登山队到青海省选拔登山队员。由于出众的身体素质,杰出的运动天赋,夏伯渝很快便被推荐到登山队的领导面前。在那个完全信息闭塞的时代里,夏伯渝哪里知道什么叫登山运动?什么叫攀登珠穆朗玛?在他心里,想的全是足球这个小精灵。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一切的一切都必须服从党和领导的安排。就这样,夏伯渝心不甘情不愿地到登山队参加面试。根据夏伯渝的讲述,当时还是有一个让他心动的理由,那就是可以免费参加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这对已经成年的夏伯渝来说,弥足珍贵。须知,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恶疾缠身而丢了性命。
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只为有机会参加体检参选,却幸运地脱颖而出,入选中国国家登山队。照他的说法,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只觉得是去参加一次登山旅行,人生的历练而已。结束后,他还会回来继续踢足球。就这样,他开始了新的征程,到北京进行艰苦且漫长的登山训练。
据他回忆,那个时候训练的条件很苦,每天要负重三十公斤攀爬香山上下四个来回。文革时期,生活物资匮乏,食堂供应的粮食根本无法满足因为运动而产生的消耗,时常还要半饥半饱去训练。好在这批队员都是青海高原上下来的,在平原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个个步履如飞。后来他才从书本中了解到,因为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运动员的血液输氧能力强;运动员上高原训练就是利用气压低的条件,来提高血液的输氧能力。当运动员返回平原时,就会感到轻松,比赛成绩能显著提高。于是他才明白当时领导为什么要去青海选拔队员,真可谓用心良苦。
转过年来的1975年,全体登山队员在北京集合,准备参加我国第二次对珠峰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1960年举行过首次攀登珠峰活动)。此次登珠峰可谓声势浩大,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登山活动。中国珠峰登山队在党委书记王富洲,队长史占春的率领下,由汉、藏、回、蒙古、朝鲜、土、鄂温克等7个民族的队员组成,共434人,其中,运动员有179人(包括女运动员36人),其余255人为科考、气象、通讯、新闻、医务、交通运输、炊事及其他后勤人员,绝大部分成员来自工、农、兵单位。总后勤部派遣汽车就有几十辆,满载着各种登山物资,场面尤为宏大、壮观。全体队员乘火车回到了青海西宁,然后改坐汽车向珠穆朗玛进发。一路上总是走走停停,目的是为了让运动员们更好地适应高原反应。就这样,颠簸半个多月才到达珠峰大本营。
夏伯渝回忆道:“当时来自全国各民族的登山队员大多都是青年人,在当时革命热情的鼓舞下,在火车上、汽车上用本民族的歌曲来赞颂毛主席,高唱革命歌曲。由于他们有很多人是第一次来到青藏高原,当看到雪山、盐湖的时候都很激动。很快,兴奋感被强烈的高山反应替代,呕吐、呼吸困难折磨着他们。虽然他们有很多人是作为预备队或志愿组、测量组的身份来到这里,但是我很担心他们是否受得了这种苦。后来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车队行进缓慢,大家这段时间里慢慢适应了起来。看来当时的领导早就做足了功课,想到了前面。
等真正到达珠峰北坡大本营,藏族同胞和我们青海籍的队员还是体现出巨大的身体优势,完全没有任何不适应,立刻就能投入到训练中来。于是领导进行了分工,将来自高原的年轻队员和上次登顶的老队员组成突击队,主要负责科考和登顶,而其他人只是从事些辅助性的工作。我因为身体条件出色,且长期在高原生活,所以幸运的分配到了突击队。”
我国现在的珠峰北坡大本营位于绒布寺南部,由一群帐篷旅馆围成,中间树立一面国旗和一面珠峰保护区旗帜。珠峰大本营主要是为游客及登山者提供住宿、补给的条件,还设有卫生院和帐篷邮局。卫生院和帐篷邮局的位置都创造了我国相关机构的海拔位置最高记录。而当时却没有这些现代化的条件。我们从下面这张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夏伯渝的黑白照片上可以看出当时环境是多么的艰苦,多么的恶劣。
图 1975年,夏伯渝在珠峰大本营
那个时代的登山者,无论装备器材、医疗救援、通讯保障、生活物资等方面与今天相比,都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就连最基本的气象预报都是错漏百出,完全不能给登山队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根据夏伯渝老师回忆,当时多次组织队伍尝试攀登珠峰,结果都被大雪、大风给刮了下来,困难显而易见。这是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完全没有经历过的,更是那些80后、90后、00后的“大孩子”“特宝儿”们想都难以想象的。空气的稀薄,道路的艰辛,气候的严寒,时刻都可能发生雪崩,处处掩藏着危险,时时刻刻都在考验你的意志,动摇你的决心。
我们不得不佩服夏伯渝老师他们那一批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一道道生与死的考验,用血肉之躯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却总是显得生机勃勃,勇于登攀。他们忠于祖国,忠于事业,更忠于自己那无悔的青春。夏伯渝老师之所以对珠穆朗玛这样念念不忘,绝不仅仅是因为在这里丢掉了双腿,更多的是对那段青春岁月的缅怀。在那里有辛苦,有欢乐,有记忆,还有许许多多曾经的故事,曾经的领导和老师,曾经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兄弟姐妹。终于,向珠穆朗玛峰发出挑战的时刻来临了。夏伯渝因为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平时优秀的训练成绩分配到突击队。既然是先遣突击队,就要走在大部队前面,除了正常行进以外,还颇有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意味。珠峰的路无比陡峭难行,说是路还不如说是一段段和死亡搏斗的“笔记”。
珠穆朗玛峰自然条件异常复杂,特别是北坡,气候比南坡更加恶劣,地形更加险峻。从头年10月到第二年3月的整个冬季,都刮着强烈的西北风,有时达到十二级以上。五月末开始从东南吹来季风,一直要吹到9月底。这段时间,山顶随时都可能降雪。山顶上气温很低,通常都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除了要克服高空的严寒、缺氧,战胜陡峭的岩坡、悬崖,以及冰川裂缝、冰崩、雪崩和随时而来的暴风雪之外,还必须越过两个最艰险的地带——“北坳”和“第二台阶”。
中国艺术鉴赏网融媒体官方平台报道:
责任编辑: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