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曾凡顺|住在武汉大军山脚下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文化人物」曾凡顺,武汉作协会员、专栏作者、特约记者、新闻时评人,出版了《岂是拈花难解脱》等三部著作,作品散见各级各类媒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为多少士林学子描绘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间佳境。因缘际会,我竟举家在武汉偏远的大军山脚下生活了快一年。大军山壁立长江北岸,在武汉境内地势平坦的长江之滨孤峰耸立,不足200米的大军山竟然显得有些巍峨。连绵的山峰远远望去像是天际中一条蜿蜒的长城,让这座山变得深邃。
大军山在武汉人心目中比较陌生,但这不妨碍他的深邃。这座从历史中走来的“寂寂无名”之山,在历史长河中却有过显赫的过往。民间传说,上古大禹治水,见长江边有巨大洞口涌水,相隔一两千里的一座山上,成千上万的治水大军正挖山运土以堵洞口,大禹便使出神力将那座山连根拔起,压在洞眼上,以绝洪水之灾。这座山,就是如今的大军山。
除了神话传说,有史可考的,则是出现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昔周瑜与黄盖诈降魏武,大军山地也。”《明嘉靖汉阳府志》也记载到:“小军山在县治西南五十里,与大军山近。吴魏相战,陈兵两山之间,故以大、小军名。大军山,在县治西南六十里。”如今,位于武汉经济开发区的大军山、小军山、设法山、纱帽山四山鼎足环抱,述说着这里三国古战场风雨如晦、残阳如血的战争故事。诸葛城、祭风台、擂鼓墩、百人山(纱帽山)等历史遗迹记录着战争的烙印,让人不禁凭吊怀古,遥想昔日烽火硝烟的恢弘气势。
“周瑜、黄盖领百人诈降曹操”的百人山(如今汉南江滩的纱帽山);诸葛亮与周瑜同在手心写下一个“火”字、计谋火攻的所在地诸葛城;设下“反间计”,提示周瑜利用蒋干智杀曹军精通水战的两员大将蔡瑁、张允,以及会见庞统、想出铁链锁船等“连环计”、被后世称作“天不设法、地不设法、人设法”的设法山;巧借东风、擂鼓诱敌以成“草船借箭”的大军山;孙刘联合抗曹设防驻军的大、小军山……无不印证这里就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距今1800多年的赤壁之战绝不仅仅是一次战斗,而是范围广阔、历史久远、影响深远的一场战役。从洪湖乌林、咸宁蒲圻,到江夏金口、汉南军山的整个江面及沿江流域应该都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故老相传,元时风雨阴晦之夕,(大军山)闻金鼓噉战之声,盖当时将卒阴灵之气也。” 意思是说,这里因为曾是激烈厮杀的战场,当夜雨凄厉之时,总能隐隐听见擂鼓激战的嚎叫之声,大概是阵亡将士们的阴灵之气。在大军山住了这么久,我倒未成听见。不过每晚夜静时分,总能听到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口号声。那是驻扎部队官兵夜晚训练时发出的声音,让这座山增添了几分雄壮阳刚之气。部队官兵是为了配合湖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的士兵。
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走出,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大军山,千百年来默默看着东逝的滚滚长江,青山依旧在。而武汉经开区“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却吹响了军山地区新生的号角。风起军山。孔明在大军山顶祭风台巧“借”东风,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时空流转,如今中国车谷“借”东风也开启了新征程。
借东风——东风大道,串起了主城区与远城区的主要通道,让汉口深入经开腹地变得更加畅通快捷;东风公司规模体量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让武汉之南成为了中国车谷。如今随着经开区的“二次创业”,再次助力经开从沌口时代迈进军山时代。
定军山——117年前,武汉人、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北京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部黑白无声电影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端之作。历史的巧合,千年的传唱。今年年初经开区近20家部门搬迁进驻军山新城的“春笋”,再次上演一幕“定军山”。昔日三国战场、今朝发展高地,军山新城喷薄而出。
住在大军山脚下以来,亲见这里地铁从无到有,16号线从大军山山麓蜿蜒,沿着长江岸线高速挺进;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已经在大军山旁打围开建;武汉理工大学“三院”项目在大军山西北开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哈工大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建设如火如荼;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破土而出,下一代汽车打下“车谷造”标签;同济国际康复中心这样的医疗资源、爱莎国际学校这样的教育资源、鲁迅书店(美术馆)这样的文化资源都汇聚于此。一派欣欣向荣、拼搏赶超的景象,一片创业创新、无限可能的热土。这一切,让大军山从历史的沉寂中走到历史的前台。
登顶大军山,放眼望去,长江上百舸争流。浪花淘尽英雄,军山新城也正在千帆竞发……
中国艺术鉴赏网融媒体中心官方平台报道:
责任编辑: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