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
7月9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们的回信充分肯定了国家博物馆110年来的发展成就,对新时代国家博物馆担负的使命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博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令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以蔡元培、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众多有识之士奔走推动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迈出了典守文物、增进教育的第一步。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各项事业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110年风雨兼程,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从积累中沉淀,于奋进中前行,在征藏研究、展览展示、社教传播、观众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馆舍。从国子监局促狭小的临时屋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再到建成开放气势恢宏的现代化新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征藏研究体系。110年来,经过一代代专家学者的接续努力,国家博物馆藏品总量已经从成立时的2万余件增加到现在的140余万件,不仅类型丰富、材质多样、价值极高,而且在馆藏青铜器、钱币、古代服饰、革命文物等研究领域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形成了立体化的展览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通史陈列和中国革命史陈列曾是几代观众心中最深刻的记忆,今天的国家博物馆陈列展览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形成以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基本陈列为基础,中国古代服饰、饮食、钱币、书画、瓷器、玉器等专题展览为骨干,每年推出的40余个历史文化、考古发现、精品文物、经典美术、国际交流等临时展览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到国博看展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构造起多样态的社教传播体系。曾经,每位国博观众心目中都有一个亲切感人的国博讲解员形象,今天的国家博物馆构建起的集线下讲解、智慧导览、馆校合作、志愿服务于一体的多样态社教体系,以及基于新技术不断推出的云展览、精品文物传播、文化中国长廊等新传播业态,更加贴近观众多样化需求,博物馆的大学校作用得以更加充分发挥。
形成全新的对外交流合作格局。“十三五”期间,国家博物馆先后接待外事来访团组904批次、15642人次,接待国际政要百余人次,国家文化客厅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主导成立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博物馆联盟,牵头推进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等合作平台,举办沙特文物展、“亚洲文明展”、法国“学院与沙龙”展等一批质量上乘、反响良好的国际交流展,成功举办“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培养起一支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今天的国家博物馆荟萃了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专长的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年近耄耋、白发苍苍的老专家,也有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潜心尽责,默默耕耘,用勤劳、智慧和勇气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是国博事业得以发展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这是对国家博物馆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国家博物馆布置的具体任务。站在创建110年的历史新起点,国家博物馆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和遵循,进一步完善征藏体系,深化文物研究,完善展陈体系,推动活化利用,当好行业标杆,在展览体系建设、传播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留存民族记忆、传承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互鉴的职责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