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出口日本画作突然翻红!周天林线条里藏着宋元密码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图 周天林《生命源泉》
(文 / 原上菁)那些年在书画院学习山水画,大家都追求笔墨。说线条要写出韵致,要有古法内蕴,时代的气质。生发取势精进,顾盼不失孤独,望秋实,放春花,情系四时风物。要风气,要和畅,要田园,要高致——画亦言志。“山气有日夕之生机,水流有包孕之无形”。说挥墨要荡开胸襟。山有山的“山气”,水有水的凄迷。观一幅好山水画有一去胸中“块垒”之快慰!那时节未见有人提“东方美学”,不曾耳闻“艺术哲思”其说。也没有人引用“色彩元素”“绘画语言”等新词。
图 周天林《西陵桔红图》
就在我们激情憧憬浪漫水墨的大好时光里,天林老师只是他的默默耕耘,一支笔只在宋元苍莽里冲突,变化的线条像鸟巢一样架起空松又托起风云!他“大胆落墨”勾、皴、点、染一气呵成,又反复坠入“细心收拾”的省慎。他起笔中锋沉着,只写山的壮怀,横涂纵抹那支长锋笔也苍茫了,补蘸一点水,飞扬的侧锋起势了,只由得那些奔腾,把“骨线”引入苍莽,一层又一层把笔墨“用老”,个中况味,只消得抑扬顿挫的痛快……都以为他只思宋元笔墨,不尚“引西润中”之学说。其实他推崇黄宾虹黑墨厚重同时,从不废林风眠极静极简;他欣赏可染先生突兀当空夺势,又嗟叹吴冠中明丽清奇简约!他每为东山魁夷深深吸引,尘外的青苍,落瀑无声,是静修,是音尘迥绝的“内象”参悟,是东方美学中一种“禅”的美。
图 周天林《西海烟云图》
他骨子里追求两宋的高逸,壁立千仞的关山,万壑空寂的孤路行旅。他要把山“画空”,让流泉杳无音迹!他担心线条太扎实了会夺了“虚实”,便留下空白和“非地”,隐隐点出水村、山郭、酒旗……空寂本是洪荒的本相,会给冥思带来虚怀与无绪,这不正好予寄兴水墨以物我两忘的空穹吗?天林山水沉醉空寂,没有选择市嚣去壮行色,也不善以巨垒去表壮怀,只因其笔力洞达,自出机杼,腕底清风是青川……
当年草创是为出口创汇,只追求丝绢的流韵,古风的典雅。这种东方艺术的哲学美只认得传承人。且不说北宋之高致,象外之象,也不说宋元之散逸,深蕴骨力,仅只就元明之风云,性情笔墨而言,哪一桩不是穿越时空的价值定义,荡开风气的文明气象。当年仿古是财富,出口书画得到日本及东南亚乃至欧美友人的赞誉,中国画深蕴哲理的美学价值是值得深思的。“实者慧”,是可染先生对传统笔墨的肯定,天林则悟而生慧。智者只在“法乎其上”上求势,法外自生气象。
图 周天林《穿越千山万水》
20世纪70年代武汉出口书画声名在外,先后有黄胄、李可染等国内大家来汉传道讲学,徜徉古风的书画院欣逢“东风第一枝”时运,“笔墨当随时代”的冲动萌发了,且乘古风着春雨!素怀传统笔墨自信的天林老师有幸随黄冑先生去三峡写生,投入“师造化”对景创作实践中,又参加李可染先生在汉上开办的山水画研习班,近距离聆听教哲。大师的开阔雄奇,无时不为学人所仰止,天林线条的骨力则每为大师嘉许。 通古而拓新的思路,无疑是中国画独步时空的取法路径。皴法与水墨自由了,画家的大方气格,跃然纸上……
图 周天林《琵琶行诗意图》
天林老师天性诚朴敦厚,谦和涵养,他自己也许没发觉如此禀赋于水墨的深哲思辨及笔力的骨法淬炼相融“合辙”。他爱古诗词,每为王国维“持境界说”引发感悟。天生的,后法的,均有助他于写气象、咏风物,表志趣,“放尔千山万水身”,自领高格!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他总是腼腆一笑。问所以然者何?——“散点透视也!”还是中国画学说。
稿件统筹:周勇(荒野)
稿件审核:张佑军
责任编辑:熊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