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名家昌少军“中锋滚刀法”篆刻艺术探究

  •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点击:5100次
    •   作者:唐福祥
       


       

        昌少军篆刻作品
       

        昌少军简介:湖北仙桃人,先后师从汪新士、吴丈蜀、刘纲纪先生,西泠名家。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流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篆刻委员会主任,湖北篆刻研究院院长。首创篆刻“中锋滚刀法”。获《书法》《书法报》2013—2014 “中国书法十大双年度人物提名”。获2015年度获中国书法“风云榜” 书法社团奖并当选为2015年度人物。著有《湖北代表书家作品集·昌少军卷》《唐醉石篆刻艺术考论》《中流学术十家》《中流篆刻十家·昌少军》《艺坛怪杰·汪新士纪念文集》《汪新士年谱》《唐醉石年谱》《吴丈蜀年谱》《我向美学大家王朝闻先生问学》《追忆恩师刘纲纪先生》等,其中主编《中流学术十家》获全国美术图书“金牛银奖”。
       

      中锋滚刀法形成背景
       

        篆刻一艺历经秦汉之鼎盛及唐宋元之低迷时期后,明清两代流派纷呈,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时至今日,篆刻这门艺术全面繁荣发展,蒸蒸日上。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成功的篆刻家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风格,在当代篆刻家中,湖北仙桃昌少军先生就是其中比较特殊一位,他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经历。
       


       

        释文:字林之侠客
       

        他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他首创“中锋滚刀法”,边款参魏晋碑刻笔意,一任自然,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对篆刻艺术研究是相当有必要和意义的。

        篆刻不承古,为无源之水,然食古不化,徒印奴而已。说到中锋滚刀法,那么必然谈到“字林之侠客”这方印,吴(丈蜀)老曾送昌少军先生一幅书法作品,作品中有“善承传统,以法创新”两句,蒙发了求变的念头。

        1987年3月,在准备一件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大赛的作品。一连十多天,不停的刻印,有时甚至通宵达旦,谁知越刻越糟糕,几次扔掉石头,又捡回来磨掉重刻。直到超过了截稿时间,还是不满意。两天后,换上了原先用过的一把刀杆长9.5公分、0.8公分见方、既短又钝的刀(此刀为汪老用合金钢自制并赠送,因为用的时间较长、刻了磨、磨了刻,刀杆自然变短了,后来我很少用此刀。)正是因为刀杆短,故将刀的顶端放在食指与手背交界处,并以此为轴心,刻印时单刀用力并捻动刀杆快速前进。刻出的线条钤在纸上浑穆朴拙。昌师近期的发现此线条一如书法中锋用笔,他认为书法用笔既然有偏锋和中锋,用刀亦当可用笔。于是,以此刀法在不到5分钟就刻出一方“字林之侠客”的白文印,线条自然苍莽,无须修改。

        以往刻此类效果的印,要刻无数刀,还得用敲打、切削的方法处理,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故将此刀法取名为“中锋滚刀法”。起初他的老师汪新士先生不予认可,后昌少军又刻了“仙桃昌少军章”等四印,并将此种理念与汪老探讨,加之坚持用此法投入创作并大获成功,汪老认为昌少军若不出新法,也不可能有现在如此大的成就,可见汪老此时已经认可中锋滚刀法。
       


       

        释文:仙桃昌少军章
       

        之后吴(丈蜀)老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吴丈蜀先生 1997年11月3日在《对昌少军同志篆刻艺术的评议意见》中指出:“我认真地研究了昌少军参赛的每一件作品。发现每方印从布局到刀法都有来历,但决不跟着前人亦步亦趋,而是推陈出新,走自己的路,所以他的作品既有传统法度,又别出新意。而他所创造的新的刀法“中锋滚刀”,单刀直入,不加修饰,纯任自然,看起来质朴无华,真率大方。更可贵的是:他的篆艺不受时下一些人抛弃传统追求险怪的影响,保持了篆刻艺术的真正价值。” 中风滚刀法形成初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用此法有时线条太碎,火气太大,后参封泥法,中锋滚刀法自此更加完善。不难看出,这次“偶然”不仅带出了中锋滚刀法,带出了短杆钝刀,在以前是没有的,无形中在篆刻工具上又一次实现了革新。
       

      昌少军的边款
       

        边款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书法作品的落款,当今篆刻界印面篆刻和边款俱佳的相对来说是很少的,因此边款的好坏就成为了篆刻家艺术功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观昌少军各个时期的印作边款,我们不难发现,其边款一直处于一种求变的过程当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直到风格的形成:30岁之前,边款多仿浙派,用刀力度较弱,笔画、结体略显生硬。之后10多年,认真、深入地研习赵之谦、黄士陵的边款,以魏碑结体为参,刀法劲猛,笔画豪放,然稍显火气。
       


       

        边款(乌金拓)
       

        45岁之后,他坚持以北魏墓志为营养并将其特点吸收到边款之中,一改拘谨内敛的浙派体制,由过去以切刀为主、点横撇捺多为长短不同的三角形的老刻法,变而为切、冲、转、拉刀法并用,以石就刀,或以刀就石。刀法劲健多变。其字形结构不再拘泥于平实方正,章法上而是根据字形做大小、疏密、伸缩等不同处理,布局错落流动多姿。犹如缩版魏晋碑刻,古朴稚拙,自然流畅。此时刀笔俱备,饶有韵致,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释文:我镌我印
       

        昌少军拓边款主要以乌金拓为主,拓边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印屏、印谱的制作整体效果。他坚持以“黑白分明,油光闪亮”为拓边款的最高标准,时下拓边款的方法五花八门,但昌少军仍然坚持最传统的拓款方法,并不是他不懂得变通,而是他对拓边款这项技艺的传承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乃至坚守。

        此外,有些虽然程序相对简单,拓出来的东西也是捉襟见肘的。目前为止并没有其他拓款方法优于此方法。因此在拓边款这方面他也是数一数二的。昌少军对拓边款的要求也是极高的,每次他好之后偶会用放大镜看看边款的字口是否进墨,力臻完美。他是个实用主义者,拓边款通常自制棕刷、拓包,虽然有时候做的并不是那么好看,但他坚持以实用为主。昌少军又是个环保主义者且动手能力强,他做拓包用的布料都是不用的衣物上剪下来的,见废弃棕扫帚通常变废为宝做成拓款棕刷。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身上不正缺少这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正艺术的坚守吗?这也正是我们应该争相效仿的。
       

      昌少军艺术风格形成
       

        任何理论、风格的形成必然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昌少军也不例外。得其恩师汪老谆谆教诲,手把手的教授篆刻技巧、知识,接受了长期严格的训练、且刀耕不辍。加之昌少军天生就对篆刻敏感度极高,且对篆刻狂热,对艺术的热爱是成为一名艺术家的首要条件,此外两边必然引起质变。注定昌少军能成为当代篆刻领军人物。昌少军生于湖北仙桃人,古楚之地,因此他注定与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受楚文化的影响。
       


       

        释文:道法自然
       

        楚文化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简文字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奇瑰巧丽的外观为世人所瞩目,峻拔古拙的简书早已为世人所欣羡。此外, 楚系古玺是中国古玺印章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古代玺印的研究占了地利之便。昌少军亦以简帛文字入印,且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行草小品
       

        不善书法的篆刻家一定成为不了一个好的篆刻家,昌少军一直深谙此理,在篆刻达到一定高度的同时,昌少军沉下心来钻研书法,为的就是。昌少军善篆隶、魏碑,兼攻行草,造就了昌少军篆刻的篆籀气,金石气和真性情。提升的是篆刻境界。
       


       

        篆书学问风物联
       

        篆刻虽小技,非胸中有书卷,终不免俗乎。“二分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吴丈蜀语),昌少军提倡以文养艺,走进昌少军的书屋,里面装满了关于文、史、哲、书、画、印的各类书籍和多年整理的历代书家、画家、篆刻家的专题资料读书卡片,颇像个小图书馆。读书每有感触想法必定做批注,长此以往,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从别人的思想当中吸取营养,因此,当年求变创出“中锋滚刀法”绝不是偶然的。
       

        隶书金石书道联
       

        昌少军在使用其独创的中锋滚刀法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惊人腕力,应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吧?因此世界上就没有白做的事。昌少军认为逆境逆境成就事业,不是说只有逆境成就事业,不经历逆境未尝不是件好事。历史上在顺境中成就事业的也不乏其人,但更多的杰出人物是经历过逆境和磨难后取得的。感恩生活,感恩亲人朋友,感恩一切的一切,不论我们对待何种人都要抱以善意和热诚。这就使得他具有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气度且无私平和。
       


       

        西泠名家昌少军
       

        编辑:刘勇军

       中国艺术品商城 - 品鉴 交流
    • 陶瓷
    • 玉器
    • 文房
    • 书画
    • 收藏
    • 茶艺
    • 紫砂
    • 乐器
    •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