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彩艺术理论谈之六:当代理论与实践的构建

  •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点击:5154次
    •   主办:重彩艺术沙龙  中国艺术鉴赏网

        主讲:王颖超 
       


       

        王合多先生首次提出《重彩艺术》,它是全新的艺术理念,是大美术观。下面我对本次讲座作个小结:理论和实践总是一种共生关系。每当一种新的实践行动及其产物出现之后,就需要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对其进行解释、诠释以及后续的引导。如果说,一个理论体系缺乏对某些事物的解释,那就只能说现有的理论体系还遇这些事情,或者说这套理论体系并没有想要直面这些事情。
       


       

        在人类现有的各种理论体系当中,有两个理论是非常伟大的,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物理。因为其他的理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建构在人类所经历的实践基础之上构建的。但是这两个体系在很大层面上都是人类经过思想实验,在尚未经历客观实践的条件下而得出来的。其实与自然科学不同,在人文科学的理论当中,思想推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解决面对的困难的同时,还要思考未来发展的可能。这其中,也包含了艺术理论的建构。

        也就是说,艺术理论的丰富和完善,需要扎根于新的局面,直面新的实践困难,面临新的挑战,力求开创新的局面。笔者在此借用康德关于判断的概念:一种是分析判断,一种是综合判断。其实,理论体系的发展也同样包含了这两种类型。一是分析性的理论提升:即在不增加现有知识的情况下,将原有的理论不断推理、深化,从而拔高到一个极其深入的层面。另一种是综合性的理论拓展:就是在现有理论体系下,不断面对新的问题,接受新的挑战,用原本没有的理论进行植入,从而丰富现有的理论体系。
       


       

        目前,我们传统国画理论体系遇到了瓶颈。在分析发展方面,中国在古代一直就有着述而不著的传统,所以思想家少,注家很多。而注家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将思想进行深入阐述,到了宋明时期,理论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历史的峰值。在这套理论体系的影响下,国画艺术的实践也还继续前行了一段时间。

        但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艺术理论再也没有新的贡献。在综合拓展这方面其实也不乐观:清朝中期以后,一直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将外来事物拒之门外。综合性的理论建构一直缺少最基本的素材。一直到了清晚期,国门被强行打开。

        自此之后,新事物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内。但是,长期以来学者们都将新的事物视为奇技淫巧,缺少对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更不用说诞生出新的理论。而且,自清末一直到新中国建立早期,一直都是以外来事物影响中国为主,相比之下,中国则很少影响世界。一直到到了当代,这种情况才发生根本的转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中国在文化层面的影响力还是有所欠缺。

        文化层面缺少影响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力量无法指导当下的社会问题。我们以前的国画理论体系有着非常扎实的现实基础,因为先人们解决了历史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并且成功地运用自身文化的内涵同化了多个外来文化,内化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当下面临的几乎都是无法被同化,又不得不面对的文化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遵守“以不变应万变”的逻辑,那就只能是一种自娱自乐。我们尊重这种选择,但是重彩艺术选择的是另外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态度。
       


       

      模糊画种边界
       

        既然是以一种综合的态度发展的艺术实践,那么就需要把原来的国画理论体系进行横向拓展。横向拓展并不是违反艺术规律,把两种毫不相干的东西捆绑在一起,而是需要如同移植一样,让两种事物相互协同共生。这也就需要理解传统国画的边界是什么,对外拓展的端口是什么。我们现在有大量的理论在论述什么是中国画。在笔者看来,其实中国画就是中国人,运用中国的方法,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下,解决中国的审美或社会问题。那么,国画的概念其实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并且是个模糊概念。我们并不能说其中哪个是必要条件,哪个是充分条件,满足几个条件就可以称为国画。而且,这本身也是一个模糊概念,就像一堆、一群、一片等概念一样,而不是一斤、一亩、一米等概念。
       


       

        其实国画和其他世界各地的区域性、民族性艺术是一样的,都是经过历史的发展,也会在某些历史时期发生巨变,在一定的区域内解决一个范围的问题。但是在近现代,世界各地的艺术都面临着国际性的问题,而国际性的直接结就是国际化。也就是说,摆在我们当代中国艺术家面前的问题是:一群中国人,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文化思想,来解决多元文化的问题?

        于是我们看到,国画概念的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所以国画的边界就必定会发生变化。内涵不仅丰富了,而且在局部还出现了置换,于是外延就会发生根本的转变。重彩艺术就是一群中国人,当然也不排斥外国人,用多种艺术手法,以多元文化的思想,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综合性问题。由此,重彩艺术是将传统国画的边界进行模糊,并且把艺术家们接触到的其他各画种的边界也进行消融。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概念的内涵上进行丰富,并付之于实践。
       


       

      融入中国元素
       

        其实,在重彩艺术的内涵当中依旧有很深的传统艺术理论的影子,毕竟重彩艺术是从传统艺术理论体系中脱胎而出。准确来说,重彩艺术是一群中国艺术家,带着传统的艺术观念,接受了当代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以包含中国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思想为依据,来解决自身面对的问题。而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往往都是跨地域、跨民族、跨国家的问题。

        所以,在解决多元问题的时候,重彩艺术是非常重视中国元素的。重彩艺术对传统艺术理论提出质疑,但并不是要彻底否定,而是肯定传统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采纳其在当下依然存在优势的部分,使之成为重彩艺术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依据。

        中国元素在重彩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墨色、构图、笔法、意象以及关照方法等均有所保留。而且重彩艺术并不否定、排斥遵循传统国画理论体系的艺术家们。重彩艺术是多元文化下,多元艺术形式中的一元,以综合性的方法来充实自己的艺术理论和实践。
       

      中式中西色彩
       

        重彩艺术取得综合性的发展,首先是基于传统国画的艺术理论之上,寻求与新事物结合的端口。重彩艺术以传统色彩理论为端口,找到了突破点。传统艺术理论受到了古典文化的影响,古人将更多的经精力在了墨色上,色彩的运用成为了薄弱项。从《周易》的“贲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代对色彩的基本观点——自“束帛笺笺”,到“白贲无咎”,装饰的最高境界在于素雅。除此之外,在儒家和道家理论中,都重视五色。道家自不必言,儒家也有着自己的偏好。《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这其实是将色彩的文化概念,取代了色彩的自然概念。色彩所表现的不是视觉的审美,而是文化的秩序。传统国画中当然也有丰富的色彩,但是却一直在原有的理论体系下盘旋不前。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不仅仅是文化色彩,文化色彩已然退居其次。反而是自然色彩成为我们重要的关照对象。

        西方近代的色彩理论深受科学的影响。自牛顿将光线分解之后,色彩理论随之丰富。七色光原理成为印象派重要的创作方法。可以说,这种自然色彩的理论为我们的视觉审美带来的盛宴,并且也成为科学和艺术联袂的狂欢。人们对视觉自然色彩的需求是由来已久的。重彩艺术将丰富厚重的色彩纳入到原来的理论和实践中。如果一味地固守理论,而忽略实践的需求,那就只会被世界所遗忘,成为博物馆的展品。这个世界是彩色的,人们的需求是多样的,我们面对的问题也是复杂的,所以重彩艺术选择了从色彩开始突破,将原有的概念色彩和自然色彩融合,成为与传统国画形式相揖别的仪式。
       

      体现当代意识
       

        与传统理论,尤其是色彩理论的揖别,其本质是将长期受制于传统艺术理论的当下艺术实践解放出来。是把艺术理论和实践变成了可玩味的事物,而不是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艺术家并不是这些条条框框的奴隶,而是艺术的创造者,准确地说是艺术情趣的把玩者。跳出传统的教条,就会面临当代意识的语境。各种现代哲学、后现代思想、修辞学、符号学等理论,解释、解决着传统的文明和历史问题以及当下冲突、人性异化、时尚消费、社会隐喻等各种问题。

        而这些都是传统理论不曾涉及、古代先人未曾遇到的问题。但是,我们作为当下之人,每天都在这些问题的包围当中生活。在笔者看来,艺术是世界文明史中的一个部分,她从来不曾真正地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总是受到特定历史文明的影响。所以我们不可能逃避这些每天习以为常但却不一定正常的问题,不能将这些问题熟视无睹,躲进小楼自娱自乐。

        重彩艺术用当代意识,解决当代问题,用多元的文化,诠释着未来的可能。愿王合多先生的重彩艺术理念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祝重彩艺术家团队为中国绘画艺术注入新鲜养分!(文章摘自重彩艺术文献NO.4)
       

        编辑:刘勇军
       

       

       中国艺术品商城 - 品鉴 交流
    • 陶瓷
    • 玉器
    • 文房
    • 书画
    • 收藏
    • 茶艺
    • 紫砂
    • 乐器
    •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