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文化之四:“苦行与秀骨”世间清瘦自有良方

  •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点击:5808次
    •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李冰 著名宗教造像雕塑家
       


       

        图1竹林七贤
       

        传统雕塑中有一类形象十分消瘦,有的甚至感觉只剩皮包枯骨的状态。这类形象的出现中有一单独词“秀骨清像”来形容。“秀骨清像”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引张怀瓘对南朝大画家陆探微的评论:“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懍懍然若对神明”。
       


       

        图2北齐佛立像(修德寺遗址出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秀骨清像是一种士大夫的普遍审美时尚。原因很多,其中朝代更替,战乱平繁,流离失所,生活悲惨,营养缺乏造成人们身体瘦弱的一种病态应当是现实的基本情况。所以那时候的道教佛教盛,将躲避混乱世道辟世修仙或现实的生活困苦寄归因于前世因缘幸福托于来世。这种出世超然的心态导致了佛教道教造像都成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幽淡泊的造型风格。
       


       

        图3释迦牟尼苦行像
       

        秀骨清像出现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人雅士寿命普遍都是比较短命的。从竹林七贤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这种生活毫无规律,绝非养身之道。再加有道家玄学,佛家因缘三世理论支持,对于身体的这寄存灵魂的躯体也就毫无怜惜。这种病态的清瘦成为一种恰好反应当时世风的风格,以至拔高成为历史上的艺术高峰。
       


       

        图4释迦牟尼苦行像
       

        秀骨清像在造像上传达出的精神往往趋于更高的境界,更有宗教的意味,如同中世纪欧洲教堂雕塑一样细长拉升到天国的状态更容易感化信男善女。佛教中的苦行像倒有几分渊源,苦行像也称为饿佛,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另外一种造像样式,他脸颊消瘦,身体瘦骨如骷髅,脖项的筋腱和喉头、锁骨等都刻划得极富写实,看起来十分震撼。唐朝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的描述最为详细,其云∶“比丘当知,我昔唯食一麦之时,身体羸瘦如阿斯树,肉尽肋现如坏屋椽,脊骨连露如筇竹节,眼目陷如井底星,头顶销枯如暴干瓠。所坐之地如马蹄迹,皮肤皱如割朐形,举手拂尘身毛燋落,以手摩腹乃触脊梁。又食一米乃至一麻,身体羸过前十倍;色如聚墨又若死灰。四方聚落人来见者咸叹恨言,释种太子宁自苦,端正美色今何所在,佛告诸比丘,菩萨六年苦行之时于四威仪曾不失坏。盛夏暑热不就清凉,隆冬严寒不求厚暖,蚊虫唼体亦不拂除。结跏趺坐身心不动,亦不频申亦不涕唾。放牧童竖常来睹见,戏以草莛而刺我鼻,或刺我口或刺我耳。我于尔时身心不动,常为天龙鬼神之所供养,能令十二洛叉天人住三乘路。”
       


       

        图5、炳灵寺第169窟五佛并坐像中的苦行像
       

        瘦骨嶙峋苦行像展示了释迦牟尼成为圣人之前的虔诚修行,也是世尊异于常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示阶段。腋生岩柏,发筑鸟巢,那形象是何等的苍茫鸿道。到后来的禅宗首主达摩祖师也是用了这一招在河南少室山面壁九年弘道成功。达摩面壁也是标准的苦行像,在造像的时候也应当做出达摩的精瘦,却精神祥和,秀骨清像是在佛教造像中有着非常的高颜值审美。
       


       

        图6莫高窟第248窟中心柱上的苦行像
       

        同样在道教里也是很崇尚轻盈,得道的神仙,常常坐骑仙鹤,身体必须得轻,若脑满肠肥体重超标,毕竟飞升不宜,因此道教的常常会用“气”来指导修行修仙。比如,道教的四位始祖:老大鸿钧老祖,修“玄清气”;老二混鲲祖师,修“玄灵气”;老三女娲娘娘,修“玄空气”;老四陆压道君,修“玄明气”,合之则为“清灵空明”。四位始祖从那些无数生灵中挑选具慧根者,各收于门下,并开宗立派,有轻盈的标准,招收的门徒若过于肥胖,也许会被区别对待。
       


       

        图7黄杨木铁拐李
       

        道教中有一位很瘦的仙人就是铁拐李。人们普遍接受的形象是:他脸色黝黑,头发蓬松,头戴金箍,胡须杂乱,眼睛圆瞪,瘸腿并拄着一只铁制拐杖。道教经典中,传说他本来是一位俊男,修道层次很高,能灵魂和肉体分离。一天,他灵魂肉体分离,外出办事,让其弟子守护肉体。弟子以为他已仙逝,就把他尸身烧掉了。不久李铁拐的灵魂回来了,找不到自己的尸体,最后在树林里找到一具因饥饿而死的尸体,借尸还魂复活了,就这样变成很瘦残疾的样子。
       


       

        图8清 铁拐李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画中的“秀骨清像”成就了风格名家。陆探微处集配合褒衣博带范式造就了传统造像上的“陆家样”。唐代的张怀瓘对陆探微的评介:“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矣。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虽妙极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夫像人风骨,张亚于顾、陆也,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图9清 瘦骨罗汉
       

        秀骨清像成为艺术高峰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服装的配置很是到位。魏晋南北朝时代宽袍大袖更能衬托雅士清秀,想想将褒衣博带换成紧身贴肉的衣裤充分显示秀骨那模样会是多么的惨不忍睹。这种宽袍大袖在跏趺坐时候这种衣裙如瀑布叠加于前形成一种独特的样式审美,到后来完全提升成一种套路装饰手法。成为辨别造像断代的标准范式。
       


       

        图10清 雪山大士
       

        不过各种对于秀骨清像的描述,若从传统雕塑造型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都会成为一种典型。毕竟普通大众多为匀称平凡,歪瓜裂枣算平凡的缺陷。在造型表现神尊异于常人的时候,对于非常态的形象自然不会忽视,反而会更加重视而加以利用。
       


       

        图11李冰《华夏贤哲系列——达摩》
       

        中国传统雕塑中的人物塑绘,在提取人物形体特征的时候,自然会在一个个基本方向往四周扩散。其中基本方向就是普通标准下常态化的人物体型,之后就会在强调区别上卯足功夫,比如,高矮胖瘦,稀奇古怪,强化其不同的造型特征。这就是会出现瘦骨嶙峋的苦行像也会出现丰韵肥硕的弥勒佛,其背后目的都是让形象鲜明,更易于传播。
       


       

        

        李冰简介:2000年四川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杂志传统雕塑论坛主持,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民协彩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美术学会会员,湖北美学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刘梅(北京)

       中国艺术品商城 - 品鉴 交流
    • 陶瓷
    • 玉器
    • 文房
    • 书画
    • 收藏
    • 茶艺
    • 紫砂
    • 乐器
    •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