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书画印”融合:宋斌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为例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宋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东湖文殊印堂主任
图 宋斌教授在《宋斌教授500印章上的百年党史篆刻展》《中国地质大学70华诞一一宋斌教授暨国际师生篆刻展》上为外国弟子讲授篆刻
印章艺术设计上“诗、书、画、印(中国篆刻)”四者的完美结合,是在诗词、书画、篆刻艺术彼此浸染、嬗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且得益于文人对印石的发现与使用。古往今来,在一方印章艺术设计上“诗、书、画、印”的四者合一,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艺术创作,尚处在初始阶段。究其原因,乃方寸之地,能兼容四大艺术,不仅需要诗词的文学修养、书法的意蕴、绘画的神韵,又要有治印的深厚底蕴。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彼此辉映、相得益彰,是中国篆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一。中国篆刻在世界艺术设计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有着悠久的和优良的传统。2009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篆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与诗词、书法,乃至中国画是密不可分的。诗、书、画、印同属于文化和艺术门类。诗词重在语言和抒情;书法是根基,追求意趣;中国画表现笔墨的神韵;印章讲究文化底蕴,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在一方印章艺术设计上,让“诗、书、画、印”四者有机合一,只是现代的事。例如,1990年9月22日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中国派出636名运动员参加了27个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的比赛。
图 宋斌教授篆刻作品《国宝熊猫盼盼》
鉴于第十一届亚运会吉祥物为---国宝熊猫盼盼,宋斌教授艺术设计和篆刻由此而发。第一,诗:其诗名为《咏熊猫盼盼》,诗曰:“黑白禀赋隐竹林,雍雅天姿显性情。施慈行善求淡泊,坐卧行住思禅定。”第二,书:书体为书法五体之一的“行书”。第三,画:画作主体为国宝熊猫,同时,采用与画面相匹配的中国文人习尚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竹子,使之妙趣横生。第四,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印章的中心内容,吉祥物盼盼在印面凸显出来;另一部分为款识内容中的印章,在画上配有“国宝”印,在诗词下押署了作者的姓氏印“宋”。钤印和拓款后,一方印章上诗、书、画、印合璧的印屏让人一览无余,感受到华夏文明璀璨夺目的光鲜。
图 宋斌教授“诗书画印”作品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中国篆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文人篆刻家登上印坛后才具有的现象。当中国篆刻还是工匠们的专职时,诗书画印尚处在独立存在时期。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即使有,也只是点缀。到了宋代,开始有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上书㝍一段一首诗词或题记。自此,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有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发展,石材用于治印的加持,诗、书、画、印就像四个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书画家们有意识地采用四者合一的艺术形式就顺理成章了。到了明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合璧也就日臻完善了。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特有的,含有四种优秀文化综合在一起的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是经过历代诗词、书画、篆刻大师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形成的。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高雅的诗词会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想象,优美的书法把给人门带进行云流水的氛围,而一幅好画又能让观者欣赏到美轮美奂的境地,再加上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印章,就锦上添花了。东汉至北朝,尽管拥有像蔡邑、顾恺之之类的文人画家,但并没有产生诗书画印融合的作品。到了唐代,产生了不少集书法、绘画于一身的大家,例如,唐代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张旭、怀素分别在狂草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他们乃至对东亚书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没有诗书画印融合的实例。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称,他们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著称于世,世称“三苏”。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在“宋四书法家”中首屈一指。蔡襄,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亦是北宋名臣,其书法自成一体。北宋后期,许多文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十分活跃,身体力行,倡导诗书画印融合,并且为之奠定了基础。
由于石材的发现与应用,元朝文人开始直接进入印章的创作过程。从吾丘衍篆写印稿,赵孟頫亲自刻篆,到王冕发现花乳石,并且使用花乳石刻印。基于元代文人治印的迅速发展,诗书画印融合的艺术形式得以普遍采用,乃至明清两代,诗书画印融合的艺术形式初见端倪。
诗词与书法的结合
以书题诗写款在条幅上,与书面构图呼应,彼此烘托。诗歌具有韵律美,吟诗颂词的高低浑厚之音乐美,朗朗动听,脍炙人口。汉字表意,有一种外形的自然之美,具有独特的方块性,便于毛笔书写。书法具有一种线条的外形美,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楷书、行书、草书,一应俱全的汉字书法表现形式。汉字有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借假。汉字之基础,书法之根源,诗词表情意,汉字和书法与诗词构成一个优美的组合。迁思妙想,取汇成章,随激情而迸发,由笔墨而生辉。书法中又有唐代重法度,宋代专意态,辽代书淳朴,金代书逸宕,元代尚浑朴和雅,明代书柔媚,清代碑学复盛。
当中国书法从象形到抽象,从实用到表达诗情画意之后,就具备了现在艺术的特征,笔力、笔势就成了书画家一生的追求。“藏骨抱筋,含文通质”又是对书法线条美的概括,气脉连贯,取象万物,迁想妙得,又有了达其性情,行其哀乐,更追求博采众美,铸造古今书法之美。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满壁纵横千万字,挥毫落纸如云烟。书画诗歌吟天地之美,而言不尽矣,诗词可以激发书法的创作灵感,反之书法也是造就诗词的意境升华。
古今中外有很多大家,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唐代的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名实在太大,掩盖住了他的书法成就。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如此评价李白的书法: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由此而知,李白的书法是很见功力的,只是被他的诗文所掩盖了。李白的《上阳台帖》一共25个字,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恰是《李白墓碑》中称其“思高笔逸”的绝佳写照。
宋代的苏东坡:诗有苏黄之美誉,词成豪放开派之祖,文列唐宋八大家,书冠苏黄米蔡宋四家。苏轼书法里还裹挟了其雄文大笔的气魄,故其书法肉丰而骨劲,宽博而秀伟。理学家朱熹说苏轼“笔力雄健,不能居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似较量,而其英风逸韵,高视古人。”苏轼的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局部欣赏。
唐诗飘逸、宋词精致、元曲活泼,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三座巅峰,唐诗宋词元曲向来并称。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诗画的结合
诗画结合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画本身没有题款,但充满诗意,可谓诗画意境结合。二是画上题诗,诗画相配,相得益彰。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长短。“画”直观地真实地表现事物,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勾勒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具有容量大的特征。两者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灵动,使有限的空间延展,使一定的容量膨胀。绘画史称唐代王维是诗画结合的创始人。苏轼说:“味摩诘(王维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词客”和“画师”合为一体的代表人物。
诗画的结合,相互生辉,如宋朝马远的《雪图》,画的是雪后大地批上了银装,明月寥廓,万籁寂静,一行征鸿,几声橹响,上下呼应,蕴含着无限的诗情,可谓画中有诗。
画上题诗,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幅精美的山水画或花鸟画,让人较难猜透作者的心思或想表达的意境,但通过画上的题诗,人们就易领会作者的意图。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经常有御制题诗、款识、签押、印章。诗词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全图开合有序,诗弥补了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明晰。这首题诗,实际上已巧妙地形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窥见赵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端倪。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从而使北宋末年的绘画走向一个注重画外情韵的表现途径。转有的画中题诗,意在阐明画理,帮助读者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如元代画家倪瓒,为张以中画竹,画上题曰: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了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茂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清阁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郑板桥)为竹石画作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题诗更强调了画中意境,体现了画家的思想境界。
书画的结合
从使用的工具上看,“书”与“画”相同,早已结下不解之缘,故书画时,其共同之处甚多,书画的结合,主要基于画家本人兼长书法,作画时常常以书入画。书与画在某些方面是有相通之处,但两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门类,各有不可替代的某些特点。绘画是以塑造完美的造型艺术为主,充实画面内容为首任;书法则以其特有的风格,作为烘托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幅画作更加完美。中国有文字以来, 书法便受到重视。汉末魏晋时出现了以艺术教育为主的诸侯 贵族学校,书画艺术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对书法艺术的提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隋唐之后,开科取士, 选贤用能,考试考察内容主要是身(形体)言(语言表达)书(书法)判(推理)四大项。而且唐代的皇帝大都注重书法,这不仅推动了书法艺术创作,还为书法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入仕升迁之途。宋元以后,书家辈出,碑帖众多,一般的人也有条件研读古人书法,要读书作官,就必须先练出一笔好字。渐渐“ 馆阁体”风行,书法得到了极大的普及。但在这一时期,书法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其艺术性。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得之秘,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它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国古代有许多书画家,都承认“书画同源”之说。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他在一幅流传至直的名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里强调的是:中国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
中国的书画不同于西洋各国。而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却有很多相同之处,甚至于写中国字和画中国画,在使用工具和方法上,都要“文房四宝”,文人又常在舞文弄墨之余作画,自然把书法的用笔带入画中。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图画如鱼、蛙、鹿、鸟、花叶、舞蹈等,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用线条画成的一幅幅小画,后来才演变为现在使用的汉字。正因为绘画和写字都用同样的工具,并且都是以线条为主,故有“书画同源”之说。
这就使中国画具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画上题诗或题字,使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自从书画相会,中国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画。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自古就为文人所喜爱。书画一样,它是用线条来表现的,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书法家充分发挥毛笔等书写工具的性能和书写技巧,就能创造出各种风格的作品来,给人以艺术享受,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当今书法艺术都是从古代书法艺术中发展变化的,许多书法家都是继承古人书法的优秀传统而又有所创新。现代启功的山水八扇屏,可谓书画结合的极致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书法艺术和人们的生活贴得最紧,书法源于写字练习,又高于一般实用性的写字。其中的讲究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日本人在吸收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之后,在书法研究和学习方面投入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力。他们称书法为“书道”,将古代中日书法家的名帖碑刻精印,出版了大型书法集《书道全集》。目前,我国各类书法字帖、大型法帖、书法工具书、速成字帖、各体书法字典,层出不穷。
印的结合
印最初只是信物,北宋以前的画家作画很少押印,一般只押鉴定人、收藏家的印记,这些印记并非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至元代时期,水墨画占压倒优势,朱文印章已不仅仅是信物标记,而成为画家们作画时不可缺少的构图需求,并对画面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有的印文本身就有含意。如王冕在画上押署“文王子孙”印章,赵孟頫常在画上押署“赵氏子孙”印章。
明清两代制印技术发展,画家对押署印章部位、大小及印文内容和印章本身的艺术设计形式都很讲究。画家根据画面内容、风格的需要,押署形状大小不一的印章,使画面构图更加完整,更加提高了观赏价值。例如,文征明《清秋访友图》,系青绿山水图,画面以石绿、花青染树,以淡墨、花青、赭石晕染山峦,山涧水流清澈,在这古朴雅静的环境中,好友二人在岩石旁青草坪上赋诗闲聊,其中红衣白裳,格外显目,但以画面设色构图看,“万绿丛中一点红”有点孤立。画家在画面右角题款处押署“征明”一方朱印,使画面顿时生辉,与人物的红衣裳相互呼应。
依画面构图所需,押署印章也各有不同。以表达不同的画面,体现画家的风格,可选用不同的押印。印章有各种不同的造型,不规则的大小,内容上也形形色色,有姓氏章、名字章、字号章、引首章、拦腰章、压角章、闲章等,均由书画家根据自己幅面所需,配上相关内容的印章,充实幅面内容,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就是押署印章的妙处。
书画作品上的印章,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到印证作用。宋、元代以后,因逐渐认识到书画题跋和署款的艺术效应,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画作品上主要的印章主要有三种:
(一)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通常一副书画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字号章。也就是有作者的姓氏、名字、或雅号之类的章,这种章都是落款的最尾处盖,表示这幅作品的出处。通常只盖一个,“某某之印”“某某”,或只是名,没有姓,或笔名,总之往往只盖一个。也有姓是一个章,名字是一个章的,并且连在一起,称着连珠印。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画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再盖号章。
(二)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腰章。1、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一般不用方形章,而以长方、圆形、半圆形、葫芦形、自然形等为好。书画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引首章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种:(1)斋号章。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赏雨轩、乐天庵等。(2)雅趣章。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3)年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4)月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仲秋等。
2、拦边章。拦边章是指盖在书画作品两边的章,起到补充空虚、拦边聚气、稳定画面的作用。
3、压角章。是盖在书画作品落款部位的章。
4、拦腰章。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落款姓名章。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三)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鉴藏章始于唐代,宋代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均用于书画御藏。鉴藏用章,应视书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在一方印章艺术设计上,让“诗、书、画、印”四者有机合一,会随着中国“诗、书、画、印”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实践者,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赓续,将会展现可人的面貌。
中国艺术鉴赏网及新媒体各官方平台信息:
责任编辑:中艺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