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文 / 陈景丽)日前,汉口竹枝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沙月,在江城印象博物馆举办以《徐明庭与汉口竹枝词》为主题的讲座,致敬汉口竹枝词非遗传承事业的奠基人——徐明庭先生。本次活动由“人文武汉”主办,候红志先生提纲主持。众多诗词爱好者与文化研究者现场聆听讲座。
徐明庭先生一生致力于汉口竹枝词的研究与传承,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撰写了多部汉口竹枝词研究及校注专著,对清末和民国时期汉口商业文化兴起和发展的研究,为后人了解汉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开创了武汉竹枝词研究的学术体系,奠定了该体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更为后学指明了研究方向,在武汉文化界享有极高声誉,被尊称为“武汉活字典”。
讲座伊始,沙月老师凭借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到的文化见解,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汉口竹枝词非遗版的独特魅力。她系统梳理了汉口竹枝词的历史脉络,从清道光年间叶调元创作的大量描写汉口社会及市井日常生活的竹枝词,使其一举扬名,跻身中华四大竹枝词之列,到近现代众多文人对这一文学形式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了汉口竹枝词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演变。
她强调,汉口竹枝词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部生动的汉口历史文化百科全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和市民生活。2023年9月,汉口竹枝词入选武汉市江汉区非遗项目名录;2024年12月,沙月本人入选江汉区非遗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2005年4月12日,沙月做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湾区之声一根脉中华”,在学习强国又一次亮相,在沿海8家广播电台、云听同步播出。
在“徐明庭印象”环节,沙月老师深情追忆了与徐明庭先生的过往点滴,她谈到,在学术上,徐老严谨认真,对后学关怀备至,具有成人之美的博大胸襟。在生活中,他是一位“能喝的徐明庭、能走的徐明庭、最强大脑徐明庭、最大气度徐明庭”,还是一位“最卷老人”,在武汉“竹界”,被称为“竹枝徐”。徐老虽已离世,但他的精神和对汉口竹枝词的热爱,一直激励着后人。徐老生活中的这些小故事,让大家看到了一位治学严谨且富有生活情趣又不乏知识分子风骨的文化学者形象,使现场听众对徐明庭先生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在“徐明庭的传承与价值”环节,沙月指出,徐明庭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汉口竹枝词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整理校注的大量竹枝词作品,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流传。同时,提出了竹枝词创作的题材要求——“三亲”“三贴近”原则:“亲为、亲历、亲见”“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用诗歌语言来记录当下,是竹枝词最为鲜明的特色。
沙月老师说,徐老通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和研究汉口竹枝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传承人才。在当代,传承和弘扬汉口竹枝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武汉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还能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在互动环节,听众们踊跃提问发言,就汉口竹枝词的创作技巧、文化内涵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等问题与沙月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徐明庭先生的学生王钢在发言时说:“徐老可亲、可敬、可爱,治学严谨,为人宽厚,随着沙月老师讲授,一一浮现在眼前。他生前常常告诫我们,你们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一定要好好做学问。作为后辈,我们应该继承先生遗志,努力交出当代竹枝创作与研究的时代答卷。”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听众们深入了解了徐明庭先生对汉口竹枝词传承的卓越贡献,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热情。正如沙月老师所说:“接过徐老手中的接力棒,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汉口竹枝词的重任,要让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江城子•红巷讲“徐明庭与汉竹”》
沙月
凤凰山下艳阳天,捧名笺,讲台前。汉腔春风,红巷几回旋。风骨一夫愁耄耋,争朝夕,秃毫间。 忽从投影悟挥鞭,叶调元,引觞传。指顾之间,谈笑动风阑。满室方言诗诵读,烟火乐,出新篇。
《谷雨响汉竹》
沈军
江城印象竹枝扬,谷雨春风雄楚芳。
督府堤边沙月照,明庭三镇汉歌长。
《拜读沙月老师“满江红”忆徐老明庭先生》
周清明
东亭喜雨聚群芳,徐氏明庭汉俗香。
拜读沙师经典赋,非遗竹韵永承扬。
《竹枝词·红巷听沙月先生讲座二首》
也夫(郑康平)
其一
沙月文坛说竹枝,粉丝荟聚暮春时。
申遗盛事崎岖路,颂赞传承忆大师。
其二
沙月深情讲接承,徐师事迹活生生。
由衷赞叹呈言表,文化传遗记古城。
《听沙月讲竹枝》
黄沙金甲
唱罢大江唱竹枝,百年汉口风流词。
风月不看看沙月,说尽民间喜怒事。
《听沙月老师讲徐明庭老先生有感》
宋志清
能酒能烟寿不磨,只因有志《竹枝》歌。
高怀自是天无负,况有春潮起后波。
《听沙月老师讲徐明庭老先生有感(新韵)》
王志翔
江城印象讲学声,今古民俗汉口情。
往事记言一碗酒,竹枝吟唱武昌城。
稿件审核:张佑军
责任编辑: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