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陈思旭
开始动笔写陈斌先生的时候很难。不仅仅是因为历年来陈斌先生的作品数量众多,国际知名度高,艺术表现形式丰富,更因为陈斌先生的画作中涉及的内容涵盖范围太广,奥义太深刻。从对生命的解读到对宇宙的想象,从对古文化的回溯到对未来的展望,从对东西方艺术的巧妙融合到对量子物理的浪漫表达,艺术家陈斌的每一幅画都在向观看者展开并将观看者带入一个个不同的色彩世界和创想空间里。
陈斌先生的艺术创作被收藏家杂志社等多家艺术传媒机构推荐为“21世纪最具收藏价值的中国画家”。大量的东方美学与传统符号的运用,结合西方的色彩技巧呈现,陈斌先生的作品给我上了当代艺术鉴赏中独特又重要的一课。所以让我回到艺术鉴赏的最初,从纯粹的视觉上来感受重彩带给观者的震撼。
我还记得初见陈斌的画作是在2012年。踏入陈斌先生的工作室的第一眼便看见墙上挂着的巨幅《吉祥牧歌》,让我惊叹这铺天盖地到能把人包裹起来的鲜艳色彩,竟能在一张画布上呈现得如此和谐,即灵动又沉静。几何图形与流畅的线条组成的画面,构成了一副藏族女子在金色的夕阳下牧牛的场景。她们举着转经筒,拿着牧牛鞭,迎着风,行走在草原上。画面上的女子们身着华服,神情泰然自若,和寓意平安身披经幡的牦牛一起,从日月佛塔中间向画外走来。
天上五彩的神鸟歌唱着俯视大地,大地上蓝色波浪不知是风还是这一片祥和的草原上响起的悠扬牧歌。走近这副巨画,可以看到金箔被随意却又均匀地洒在整个画布上,让这一首金灿灿的牧歌,不知唱的是归家的夕阳,还是启程的朝霞,亦或是日月和天地间的被久久流传的生命赞歌。神奇的是,久久驻足在这副画面前,我竟觉得这幅画变得无边无际,这片祥和斑斓的草原从画布的边缘无限延伸开去,把我包裹在这个场景里,一时不能回神,视线还不知道在哪里停留就被带入了这个神秘的空间里。
陈斌先生的画往往描绘着这样动态的景象,它们大多都是没有草稿和腹稿来进行铺垫的,意识从笔尖直接流淌到画布上,造就了一幅幅不可复制,自由流转,和行云流水的画作。对观画的人来说,从哪里开始看,视觉在哪里停顿,最后在哪里结束,陈斌先生的画都给了我们充分地自由。甚至我看了又看,横看竖看,远看近看,每看一次,总能在交叠的线条与色彩之间发现新的亮点。这样独特新奇的观画体验,在陈斌先生的系列作品《云系》和《天极》中更为突出。
在《云系》和《天极》系列作品中,“光影”的运动和“跨界”的展现让这一幅幅精巧的作品把观者带入到抽象的量子世界中。初看云系-黑洞,画中色彩的渐变,干净的线条,游历在“黑洞”中的鱼以及瞳孔的图形给这副作品附上了浓厚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然而,在保留了画面流动性的同时,这幅画中主导观者视觉迁移的元素,除了作品中流畅的线条和背景的留“白”处理,还有光影的巧妙运用。量子重彩,是跨界学者张世宁给陈斌画作的原创性定义:它应该被理解为这样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和“意向”:既蕴含着中国古老的道家“玄之又玄”哲学思想,又呈现出近代量子物理学家的“直觉图像”,还显示出迄今为止人类科学竭尽所能而制造的最大科研仪器LHC“超级显微镜”所观察到的亚原子世界的精彩径迹。
“陈斌先生以东方式的绘画工具,水墨以及典型的中国画线条,非典型地涂抹出西方油画式的重彩画面;这种中西合璧的艺术语言以一种独特的新模式表‘量子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选自张世宁著玄妙的量子重彩一文)。 陈斌先生的量子重彩是充满想象力与美感的。他将他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化作细腻的图形和色彩,展现给观者一个个神奇,灵动,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而生命这种概念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陈斌说:“生命是信息和能量的总和?还是内在的积淀和外在的呈现?这些我个人对生命的思考和认知,就从我的笔下流露出来。画画,让我不断认识自己,回归本我”。
在多维云系中,光影的流动让作品中动态的部分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者面前。远观时,整幅画作似乎是开始流动了起来,忽近忽远;近看时,画中的鱼儿,太阳鸟,经幡,和陈斌先生标志性的金箔浮点让整个空间向内延伸,仿佛在邀请观者一步踏入这个深不见底的天地合一的世界。陈斌先生曾说,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成为一个作家。在我看来,作画这种无国界的艺术语言已经成就了陈斌先生当一位“奇幻作家”的梦想。或许你看到的是完美的构图,是用到极致的色彩,是光影的流动,是动静的巧妙结合,是视觉的跳跃,是充斥整个画面的丰富元素;或者你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图腾、符号,佛教元素的细节,传统国画的留影,西方色彩的加持;你都没有看错,因为“回归本我”既能勾起无数观看者的共鸣,又能牵引无数观看者对生命不同的理解。
如果我能用文字去描述陈斌先生的作品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与其要用复杂的语言去解读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意义,不如回归观画感受本身,让我把我的观画体验表达为一次在探寻生命深远意义时所经历的一场视觉冒险。这场冒险颠覆了我印象中能用画笔所呈现出的祥和与平静,让中西美学有了新式的衔接,让艺术与科学在同一张画布上携手舞蹈,让我觉得天和地离得如此之近,万物之灵动,生命之美好。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报道:
责任编辑:刘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