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彭甜,武汉音乐学院艺术硕士,花腔抒情女高音;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谱琴歌传唱艺术”项目传承人;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歌曲传承人。14岁学歌的她,先后师从刘淮保、何继光、李谷一、谭树理、冯家慧等老师,获得全国希望之星大赛民族唱法组“全国十新”等多项荣誉。多年来,致力于古谱“琴歌传唱” 译谱、编配、展演的研究与传播。
彭甜说,中国古代诗歌往往是用来配乐演唱的,在《尚书.益稷》记载:“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夔是生活于尧舜禹时期,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乐官,依照这段文字,搏拊琴瑟的目的就是“咏”,“咏”乃曼声长吟,也就是歌唱。用现代汉语简单地来说,咏唱诗歌时,要用琴来伴奏,让诗唱出来更好听。
“唱诗”这种艺术形式中,以古琴来伴奏的“琴歌”就是演绎古谱古诗的最好乐器。古琴也叫七弦琴、瑶琴,玉琴、琴,作为有曲有词,融音乐与文学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从琴被广为认识的那一刻就开始,至今已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大多数古诗词只有词章流传,音乐部分却遗失了。今天的人们只能“朗诵”诗词,却无法像古人一样“吟唱”诗词,缺少了对古诗词韵味的感受和理解,无法与古人当时的创作产生更强的共鸣。1956年后,专家们逐步将流传至今的古书中有记载的公尺谱、减字谱、俗字谱等歌谱进行译介与编配,并通过最接近古人的演唱形式——琴歌——进行表演和传唱。
彭甜认为,“唱诗”这样的表演形式,对少儿学习期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唱诗能够帮助孩子对中国文字的理解、记忆,能够更早认识中国汉字之美,进而对乐谱和乐理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会更早体验音乐之美。
2014年,彭甜在武汉成立“古谱琴歌传唱工作室”,将古代歌谱重新译谱演唱,向社会普及“唱诗”这种表演形式,是武汉乃至全国起步最早的专业的古谱琴歌传习基地。如今,彭甜发起“晴川少儿唱诗大赛”得到众多单位支持,将由武汉琴台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主办,湖北琴调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让孩子们通过大赛得到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并获得专业人士的点评和指导,将成为孩子们难忘的人生体验,并有机会登上更高、更大的舞台,向更多人展示“唱诗”之美。
责任编辑: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