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刘锋 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
图 《显正街记忆》(麻建雄著 武汉出版社)
前言:「中国地域文化调查」百期专栏海内外同步推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地域文化中表现的极为鲜明,中国文化包含各地域的共同文化,也有各地域不同的固有文化。地域文化一方面自守,一方面开放,既有独立性又兼包容性,允许外来文化的存在,从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丰富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需要增强地域间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才能更好、全面弘扬中华文化。为了讲好中国地域文化故事,留住乡愁,服务乡村振兴,中国艺术鉴赏网及二十个官网平台海内外同步推出「中国地域文化调查」百期系列专栏,全面展示中国地域文化中的地理、风貌、民俗、建筑、古迹、非遗、摄影等,联系邮箱:chinaysjsw@126.com。
图 百年前的龟蛇锁大江(图片由麻建雄先生提供)
正当江城旧肆改造如火如荼,一批批深含历史文化沧桑刻痕的老建筑,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而飞灰烟灭,人们叹之慨之,阵阵乡愁清烟飘逝之际,一本厚厚的《显正街记忆》著作问世了,此乃江城儒商麻建雄的力作,这不能不说,是古老汉阳的一件幸事。
汉阳,是洪荒时期江汉朝宗的遙拜之地,亦是江城的城根之首,同时,还是驰名中外知音文化的故乡,一首《高山流水》之曲,让几多华夏子女潸然泪下,而此处拥有近千米之长的显正街,历史文化亦超一千四百年之久,千百春秋,沧海桑田,风雨悠悠,史海腾挪,青墙黛瓦,画栋雕楼,代际传承,文韵飘飞,这古老汉阳历史根脉的酋结之地,在世界的长街史上,亦为一绝。
显正街,这条经汉地厚重历史文化洗炼的老街,地望独特,放眼环击:东望,千古的长江,惊涛阵阵奔袭眼底;南凝,凄美的古洲,鹦鹉吟颂萦绕耳畔;西视,幽幽的佛寺,归元不二晨钟暮鼓;北觅,大禹的灵龟,镇水服妖晴川历历。在汉阳这条古老的长街幽卧之处,踏着冷冷岁月的石径,那里曾经的贡所,溢满了士子的气息;毗邻的书院,残留着朗朗的诵声;当年的府署,不失掉昔日的威势;旧时的坊肆,淋洒满如晦的风雨。
图 百年前的显正街(图片由麻建雄先生提供)
好一个显正的长街!其华夏文脉千载飘渺弥撒,却月古都显街汉风习习,那里文华之精萃凝聚,口碑之脍炙流布,世代之乡音萦迴,梦绕之魂牵追索,它们都随着著作“记忆”的留痕而来,我感到,一段段历史悠远的岁月,在向我们发出一声声时代的呼唤。
这一处处的旧影,一幢幢的昔楼,一条条的街风,一阵阵的史传,它是那样的缤纷,那样的斑斓,那样的久远,那样的神痴,说它有影,其能在眼帘闪烁;说它有声,其能在耳边轻响;说它有味,其能在舌际留涟;说它有情,其能在血中流淌,它是显正长街的春秋史影,是远年汉阳的款款回还,其亲切鲜活,其神彩奕奕,它们都在麻建雄先生笔下闪光!
这是古老江城浓缩于汉阳显正长街,又有着奇特风致的一簇,看它那不可磨灭的生命力,不可抗拒的魅惑状,就此地聚落成十分独特的乡风汉韵而言,如果我们将其比做日月,许以千古之期;喻为光芒,照耀万载之域;感其氛围,沐浴史迹之境,是否可以这么说,生为显正人,汉阳人,抑或是江城人,如果读此著作而却浑然不觉,其文,其情,其商,岂不会大打折扣?甚至是会成为血脉遗传黯然之人!
图 百年前的汉阳古城墙(图片由麻建雄先生提供)
《显正街记忆》一书,这里所以被称之为“记忆”的,它乃是其文化,其情感,其精神,最为深刻,最富特征,最感精美,最具传承的聚光点,它是古老显正人,汉阳人,深层潜藏着精神视域中的价值辉光、道德典范、人生追求,以及审美意趣,同时,它又是时域人和地望者,感知千秋中华的尊严感和神圣感,那是显正人,汉阳人身份的象征,有感于这一点,我们在此,似乎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古训,以及“抬望眼,大江以日夜奔腾;寥廓天,汉地乃世域之窗”的地望,来做其显正人或汉阳人历史文化上的注脚。
常言说,读“记忆”,是要调动情感的,这即是在阅读中,要潜浸和神思于“记忆”其间的过往情景,文化刻痕,人文意趣之境,如显正古老的文院、共勉的牌坊、雕花的梁柱、飞扶的券拱、遙远的市声、百味的舌食,以及鹦鹉洲喷洒的血花和集稼嘴撵过的皇痕,也即是说,读这些“记忆”,要讲究精神的拈连技巧,才能让“记忆”与览者的思维相通,从而以期求得生命情趣的交流和血脉深处的认同。
反之来看,这本“记忆”对显正人,汉阳人的陶冶,即不再是阅文的命令和灌输了,而是以它的史话文脉,去启迪阅者的意识;以它的时代留痕,去感知岁月的智慧;以它的艺术意韵,去吸引读者的精神。如此街西门口凤山古城门的巍峨、凤凰巷史传汉阳树的园林、天主堂高耸西塔楼的双塔、显正街惊绝老屋梁的雕花,这其中,哪一处不是人生命的潜质和精神的化境?
图 民国时期的琴台(图片由麻建雄先生提供)
所谓中华诗词上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之句,已经成为绝唱了,其实,这世上的人,他们的感知之弦,又何止只有五十呢?如那“巍峨”,如那“园林”,如那“双塔”,如那“雕花”,它们或具宏伟之象,或凝史呈之韵,或显昔年之境,或留匠造之彩,即它们都在从不同的特定角度,设定和谐音阶,以及深厚的历史情调,用以弹拨人们敏锐的神经之弦,以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灵魂共振,去激活人们特殊的感觉,认知这个沉淀厚重的世界。至于说,这其间,美丒之评判,意志之振奋,情操之陶冶,人生之创造,自在其中而可圈可读了。
就精神的修炼方面而言,这是“记忆”之于人生“内功”的一种充赢方式,它终使阅人和赏者,通过“阅”和“赏”的过程,从而造就出了一种《显正街记忆》一书之于人的“至深文脉、至浓情感、至趣审美、至陶精神”的修为内里,由此看起来,“记忆”之于人的陶冶,岂不就是一种“人心神圣修为致法”?
说到这本书的“记忆”,那其中历史文化精萃的遗珠,艺术功力神韵的光耀,市井民俗动魂的音声,各类古建内涵的透闪,以及口口相传久远的故事,像高隆庞诊所白求恩的赴华首诊、府县正街衙门楼台的雕梁画栋、凤凰山麓的“红桥情怀”、江氏园林“八省名宦,五世乡贤”的金匾题铭、西大长街的百业毗连职场俗风,以及走街窜巷匠人忽远忽近飘荡的卖声等等,这些,都在显正大街上留下了长远的记忆,它们莫不是人生物感与精神最佳的契合点?!
至于说到显正的街魂,或者阳地的汉魄,这些似乎近于虚玄的抽象之物,在“记忆”一书中,好象也发生了化变,它们通过“记忆”里大量的珍贵文图,似可审视、可触摸、可呼吸,亦可体味了。这里面,其常常以名胜而凸显,以遗痕而透射,以楹联而光照,以俗风而化彩,它们是历史长留的影象,显正长街的图谱,久经沉吟,堪梦堪歌。像凤山门的城楼月台、西门口的说书唱戏、凤凰巷的条石逼仄、汉阳树的历历晴川、三中学的贡院文脉、训女中的“女学先河”、高隆庞的抗战救治、钟医生的骨灰遗撒、贱三爷的智慧化身等等,它们莫不可以精神遗传,俯仰古今!
“记忆”的灵气,可谓渗透入了汉阳的山川,显正的大地;渗透入了古老的长街,幽径的园林,它一经文化艺术的画龙点睛,顿然精神全醒,化入了人的心灵。其“记忆”,有的甚至成为人文承传极妙的载体,如归元寺的归元不二法门、晴川阁的晴川历历银杏、显正街的显正贡院士子、汉阳厅的汉阳鹧鸪诗唱(李白醉题王汉阳厅诗)、岳武穆的岳武精忠内铸、朱元璋的朱元四门设定等等。
图 百年前的汉阳古城朝宗门(图片由麻建雄先生提供)
继之文襄公的文襄钢铁冶铸:满清重臣张之洞宴请俄皇太子尼古拉,晴川阁周遭,金碧辉煌,宫灯高悬;钢铁厂屋脊纵横,密如鳞甲;东门边彩旗猎猎,炮艇密布;大江里众炮齐鸣,声震长空,真乃威壮之中华。
还有阳夏战的阳夏东门渡江:其铁马金戈,枪炮呼啸,义军旌旗,舞乱长空,大小舰船,江边密集,黄兴挚旗,韬略武昌;更有东门头的东门伟人吟颂:长江千年锁钥,龟蛇顿开,长桥横渡,楚天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錾变通途”,太多太多,实在不一而足。
它们或寄寓着佛家的理念,或放达着诗人的视野,或飘逸着士者的古风,或探寻着人生的向往,或托附着报国的理想,或开创着王朝的坦荡,或兴起着实业的救国,或血染着辛亥的风彩,或吟唱着伟大的时代,那是一个汉地文化的血脉,是一条长街传承的颂歌。
此一时,踯躅于古老的显正长街,伫立于东门的滔滔江畔,只见,大江东去,长桥飞跨,机车轰鸣,巨轮如梭。远方,寥廓江天,波澜壮阔,水天一色,大洋在望;足下,中海的引挚,古街的重构,显正的摇篮,汉地的大梦,都在这里孕育,腾飞。有感于斯,今乘麻建雄方家《显正街记忆》一书出版之际,以此文书之以感怀。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信息:
责任编辑:王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