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香溪 昭君故里」“大美兴山”民间故事集《昭君之青铜宝镜》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蔡长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图 兴山民间艺人王清菊讲述王昭君传说 张文兆 摄
前言:「和美香溪 昭君故里」百期专栏海内外同时推出。话说二千多年来,“昭君出塞”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典籍和民间广为流传。王昭君,名嬙,字昭君,生于今湖北省兴山县。兴山,位于壮美的长江三峡北侧,进出神农架的重要门户,23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簇拥着3580个山头,钟灵毓秀。相传,昭君离开家乡前,曾在香溪河边梳妆,溪水清馨馥郁,香溪由此而得名。昭君的美丽、善良、勤劳、担当的形象,始终活在人民心中。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形成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和美文化及丝路文化,是民族和睦的历史印记。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昭君故事,服务乡村振兴、留住乡愁,中国艺术鉴赏网及二十个官网平台海内外同步推出「和美香溪 昭君故里」系列文化专题,全面展示王昭君故里的传说、古迹、摄影、书画、诗词及非遗等,投稿邮箱:chinaysjsw@126.com。
图 兴山发现的汉代火砖
有一次,观世音往峨眉山太上老君那炼取丹药,路过兴山香溪,看见王嫱姑娘同许多村姑在香溪边对水梳头,她便想起来送给姑娘一面铜镜,让她们对镜梳头,省些时间,也好看得真切。怎么送给她呢?送镜之前我得试试姑娘的心肠。想到这里,观世音化作一个村妇,身边带着两位童子,手中捧着一只木匣,匣中放着一面青铜宝镜,走到集市上求卖。
集市上人来人往,这中间有穷的,有富的,有的良心好,有的良心坏。倘要分辨穷富,单从衣着上就看得出来,但要看出内心的善恶,这就有些难了。观世音在送镜给姑娘之前,顺便给世人来个提醒,使善者益坚,恶者改过,不存侥幸,一心向善。这样想着,便打开匣子叫声卖镜。
不一会儿便有人上前问价,观音菩萨对他们说:“我这面镜子是一件稀世之宝,不折不扣,要卖一千两纹银,多一文不要,少一文不卖。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往后即使愿出十万两银子也休想买到。”
围观者一听,有的惊讶,有的讥笑,有的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是啊,一面铜镜怎能卖出如此的高价?这时正好有一纨绔子弟上前说:“你这婆子,为啥要卖这么高的价?真是狮子大张口。”
观音菩萨应道:“我这面铜镜好处很多,第一,它能照出人心的善恶;第二,它能照见过去和未来的一切,好和坏都可从中看得到。有这样的妙用,难道还不算一面宝镜吗?”人们犹豫间,观音菩萨接着说:“不过,照我这面镜的人须得有些胆量,做过坏事的一定不敢照,一照就会现出原形。你们谁个有胆量?上前来试一试。”
那纨绔子弟一听此话,连连后退,好像宝镜已照出了他的恶行。旁边还有好多年轻子弟看情形都不敢上前照镜,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凑巧,这天王嫱姑娘也来到集上,听大伙说了宝镜,分开众人,毫不犹豫,想上前照镜子。观音菩萨抬头一看,只见姑娘天生丽质,肤香佩薰,明眸皓齿,暗中叹道:姑娘敢上前试镜,正是说明她心地善良,待人处事,无愧于心。青铜宝镜只有这样的姑娘才有资格佩带,真是物归其主啊!观音菩萨眼看目的达到,不收分文,便将青铜宝镜送给了王嫱,化为青云而去。
人们一时醒悟过来,明白刚才卖镜村妇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好多百姓纷纷皈衣佛法,诚信观世音。作恶的幡然悔过,改旧自新;善者更加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使得世道清静,万民乐业。
话说王嫱得到铜镜回家,村姑们都来对镜梳理,好不快乐。
时光荏苒,晃晃数月过去。一天晚上,王嫱姑娘在望月楼上温习屈原大夫的《楚辞》,一时困乏,朦胧间,有一女子叫她,说卖镜村妇要会她说话。王嫱起身下楼,请村妇到家中作客。村妇不肯,径直到门前山包上,跟王嫱说:“青铜宝镜凝结着天地灵气,非居家之宝,你可置它于天地之下,日月之中,对镜梳妆,方能使胸襟辖达,志向高远,智慧多生。”王嫱伸手欲拉村妇再问,哗啦一下,不觉醒来,发觉手中《楚辞》正落在琴弦之上,音韵使然,原属一梦。王嫱朝门前望去,只见松柏林中,一物放光,似有人在光晕中理鬓。
姑娘聪明过人,猜想这一定是观世音前来点化自己的,便把梦中情形跟想法告诉了父亲。王穰依了女儿,叫家人在门前盖起一个六角凉亭,将青铜宝镜安置其中。
从此以后,王嫱在日月的光照中,面对香溪、群山、村庄、田野、花鸟虫鱼而梳头理鬓。天地赋予她高洁的志向;自然滋润她秀美的身姿;父老乡亲培育出她善良勤劳的品德……王嫱姑娘就在这一切一切的呵护之下,一天一天地长大了。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信息:
责任编辑:王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