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不断增进人民文化福祉
来源:人民日报
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复兴文库》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工程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等优秀影视作品广受好评……前不久,“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举措与成效,一项项成果、一组组数据,描绘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动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不久前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系统谋划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重要政策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明确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人民在精神上更加主动”“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等作为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年来,不论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视听产品,还是火爆出圈的文创雪糕、考古盲盒,一大批优质文化供给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彰显了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实践证明,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当前,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这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了新空间。《规划》在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出部署安排,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
使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充分、更切实的保障,需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依托数字化技术等手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覆盖质量不高、服务效能不足、城乡基层短板突出等问题。从提出丰富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公共文化供给,到提出把服务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作为着力点,再到提出加强区域文化协同创新,《规划》注重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才能更好解决文化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健全实施保障机制,不断激发各类主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一定能不断增进人民文化福祉,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邹翔)
责任编辑:王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