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发挥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重要场所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上,多次就文博考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突出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广大文博工作者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职责任务,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新的华彩篇章。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博物馆已经成为创造传播新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当今世界,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博物馆已经成为重要文化客厅。博物馆是系统完整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文化事业发展中对内发挥文化地标功能,对外发挥文化客厅作用,而藏品丰富、种类繁多、社会影响大的博物馆则往往因为国际观众占比高而进一步上升成为国家文化客厅。
博物馆数量已经成为重要文化发展指标。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水平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博物馆发展需要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作为后盾。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博物馆数量已经成为重要文化发展指标。
博物馆观众人数已经成为反映社会学习参与程度的重要风向标。国家文物局数据表明,我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3.6万个,推出各类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32.3万场,观众人数超过12亿人次,成为最大的校外教育体系。由于博物馆的观众涵盖不同年龄层次和职业群体,到馆参观人数既反映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范围所及,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水平。
新时代博物馆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出现空前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基本形成了门类丰富、特色鲜明、专题突出、分布广泛的发展格局。充分认识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有助于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为博物馆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博工作,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亲自谋划推动建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各地考察时也经常将参观调研博物馆、纪念馆作为重要行程,先后130多次对博物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内容涉及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让文物活起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方面面,深刻阐明了当代文博工作者所担负的重要使命任务,为我们做好博物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召开了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等,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对文博事业改革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为做好新时代的博物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充分保障,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凸显,社会公众希望通过博物馆接触和系统认识中国文化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当前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达6183家,年接待观众最高达12.27亿人次。在网上观看展览、欣赏文物,在购物车里“考古”、在电商平台上“博物”,也使博物馆各种公共文化创意产品成为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这就要求文博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策划推出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
文物考古繁荣发展为博物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支持下,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术交流日益繁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博物馆展览以物说史、以物释史、以物证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源。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以大量的考古发掘品和坚实的科技分析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博物馆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展示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为博物馆工作开辟了巨大空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为博物馆行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对博物馆业态模式演变提供了广阔空间。三维数字扫描技术推动文物资源数据采集和共享,陈列展览、社教传播等业务迅速向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方向转型发展,构建出线上线下相融合、“云端”实体相融合的全新体验。科技成为文博事业腾飞的加速器,智慧博物馆建设迅速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倡的“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的技术路径正在成为业界共识,智慧保护、智慧展示、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成为主要的应用场景,极大地促进了博物馆组织形态、征藏手段、展陈方式、观众服务、运维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转型发展。
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明确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这就要求文博人勇敢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把博物馆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系统完整反映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是要把全面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通过系统完整呈现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和灿烂辉煌来展示中国特色的历史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和成果,努力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引导观众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
深入研究挖掘阐释文物的多重价值内涵。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我国博物馆大多是历史类博物馆,藏品历史跨度大,形态丰富多样,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物证。通过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把文物蕴含的多重价值内涵充分挖掘出来,面向社会公众加以系统阐释,不仅可以达到以物证史、以物说史、以物释史的目的,而且能够起到以史明理、以史育人、以史启智的重要作用,提升全社会审美情趣。
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打造更多中国风、红色调、年轻态的展览品牌。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应用最新数字信息技术,改变由物到人这一界面的沟通互动形式,让文物从静态展示转为与动态呈现并存,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让更多的展览具有中国风、红色调、年轻态;另一方面,又要加大策展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把策展能力作为博物馆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和提升,最大限度调动激发策展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内容设计、空间设计、形式设计和灯光设计等多方面提高能力水平,打造立得住、树得起、叫得响的原创展览品牌。
千方百计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丰富人民文化滋养。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最关键的是要让文物走出库房,让文物与观众见面。近年来,文博部门单位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仅积极主动将藏品数据资源利用到展览中,运用高科技手段把文物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科学精准地展示出来,让观众看得更清楚、更明白、更过瘾,而且走出了电视直播、舞台表演、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网络短视频等广受欢迎的文物活化新路子。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博物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全力打造云展览、云博物馆,极大丰富了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博物馆普遍拓宽视野,强化传播体系建设,加大馆际文物交流、联合办展、巡回办展力度,加强文创产品研究开发,开发出数字藏品等有特色、有内涵、制作精美的文化创意产品,让文物资源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把博物馆带回家。
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通过博物馆推进以文物为载体的交流互鉴,有助于进一步拉紧不同文明之间的人文纽带,促进不同文明民心相通。特别是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下,越是环境错综复杂,越需要沟通以增信;越是疫情导致隔阂,越需要交流以释疑。2020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倡议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等对外交流平台,连续倡导举办两届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全球联动、全程在线、全网接力,运用“5G直播环境+8K拍摄/制作/大屏呈现+AR动画特效”相结合的新技术增强可看性和互动性,虚拟成像、三维建模等技术也增强了文物动态展示的效果,既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形象,也让国内外观众都可以在线共赏馆藏精品文物,感受人类共同价值的巨大魅力,激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健全征藏体系,留存时代物证。我国各种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择其精者优者作为不同时代的代表性物证入藏博物馆,这是博物馆人必须担负起来的使命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代代文博人的持续不懈努力,我国可移动文物总量达到1.08亿件套,博物馆藏品总量也有了质的跨越,超过4200万余件套。博物馆征集收藏工作应该紧跟时代,既要推动健全优化考古出土文物和执法部门罚没文物移交工作机制,也要切实树立为未来而收藏的科学理念,突出革命文物工作“一条主线、两个见证”,着力搜集整理反映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代表性物证资源,努力当好新时代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可靠见证者、忠实记录者和科学保存者,切实履行好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的重要职责。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领军人才缺乏是各博物馆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要积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切实提高对文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注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博物馆人才成长规律,下决心采取超常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重硬件建设、轻人才养成问题,着力培养一大批政治清醒、功底深厚、业务精湛的领军、拔尖、骨干文博人才,引导激励文博工作者择一事终一生,用专业与坚守诠释岗位的责任和担当,用决心与恒心不断深化学术研究,提升馆藏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在活态展示与创意传播中充分阐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不负韶华、不负重托,对内做领军人才、对外当文化使者,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原文刊载于《学习时报》2022年10月5日第1版,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