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徽派木雕《渔樵耕读》中“小桥流水”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董阳 中国艺术鉴赏网主笔
走进陈家老宅,一块精美至极的徽派镂空木雕《渔樵耕读》,让人惊诧不已,禁不住驻足仰观。站在这块三分精美,七分雅致的木雕前,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恬静优美,牧歌田园式"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境中,给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遐想空间……
镂空木雕《渔樵耕读》
这块木雕,虽饱浸岁月的洗礼和侵蚀,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內涵,传递的典故讯息,历久弥新,如同这古色古香的徽雕,时隔百年,依然熠熠生辉。悬挂在老宅墙上,为室内凭添了几分风雅情趣。
木雕以《渔樵耕读》人物为主线展开,依托松竹梅,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农耕社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民众散淡闲适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存状态。
画面构图严谨,布局紧凑。山川、田野、树木、家禽及高宅大院自然融合,相得益彰;各色人物各施其业,忙碌奔波,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
杨耀洲作品
匠人刀法娴熟,以木为纸,以刀为笔,多工并举,多法并进,形成了轻削重雕、多层透雕、圆雕、镂雕、凹雕等诸种技法。尤其是镂空雕所产生的视觉美及艺术效果,给人以古拙典雅,庄重豪华之感,让人叹为观止。
场景设计复杂、生动、有趣;人物造型准确,形象逼真;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极具质感和表现力,或精或简,无不师法自然。每个人及物件,刀功都精细到了极致;镂空层次丰富、巧妙,凹凸有致。场面之宏大,构图之丰满,刀功之精湛、细腻,真可谓达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高超境界。让人从心底由衷地发出惊叹与赞美,折服古代匠人技艺的高超。大有"黄山归来不是山"感觉。
渔樵耕读这个题材,反映的是古代农耕社会,底层民众最日常的生活,也是民众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它是四种职业的代表。俗而言之,即:打渔的、砍柴的、种田的、读书的。这四种职业,几乎涵盖了农耕社会民众朴素的价值取向,精神信仰,人伦礼仪,风土人情等诸多的文化特点和特质。
农耕社会,闲适散漫,没有喧嚣,有的只是田园般的宁静和淳朴的民风与民俗。透过徽雕,我们可以领略乡村之妙,田园之趣。
杨耀洲作品
可以这样讲,五千年的历史文脉及传承,基本是按照这套农耕社会的生态形式延续下来的。历史上渔樵耕读里的四个人物是有其生活原型的,流传的版本也各有不同。依据史书记载及民间趣闻,现 将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及生活经历,以我的视觉,用词的形式,简略的为大家作一番铺陈。
渔。讲的是东汉严光(即严子陵),才高八斗,不慕功名,一生不愿出仕为官,多次拒绝同窗好友东汉光武帝刘秀之邀请,摒弃仕途,选择垂钓江渚、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隐居于桐庐富春江畔,纵情于山水之间,垂钓终老的故事。李太白曾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淡泊名利之风范,为后人所传颂,有《西江月》词为证:
东汉渔翁严光,钟情钓竿守滩;
细雨斜风任往还。蓑衣渔篓相伴。
高官厚禄不享,市井沽酒加餐。
世人疑惑视荒唐,不解其中名堂!
杨耀洲作品
樵。讲的是汉武时的大臣朱买臣的故事。朱出身寒门,穷困潦倒,靠卖柴谋生。但一生酷爱读书,妻子不堪其穷,多次逼他休书,无奈,朱唯有顺从。后经同乡举荐,朱青云直上,官至中大夫,文学侍臣。妻闻訊,意欲复婚重返朱家,朱令其仆人泼水于地。妻知其意,悻悻而去。"覆水难收"的典故,即缘于此。有《西江月》词为证:
总是水由储易,谁见水泼回返?
堪笑朱妻不自量,破镜如何圆上?
算是苍天有眼,天降俸禄可享;
只缘权是利之源,登第焉能不忘!
杨耀洲作品
耕。讲的是舜帝在历山下教百姓种田的故事。我不喜欢帝王,故将它改为普通农夫的日常生活。半耕半读,才是农民追求而向往的理想。中国社会历来強调以农为本,提倡男耕女织。"传家二字耕与读,守家二字勤与俭",这便是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由耕向读,自古而然。耕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二者的结合,早已成为农耕社会农民及文人的价值取向。耕读文化,更符合文人对田园生活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唐人诗云:"天下良图读与耕"。世上的一切职业,皆不及种田来得安稳。有《西江月月》词为证:
无妨任意数起,万事安稳唯犁;
春播秋收五谷齐,自保自给足矣。
叩门远离官吏,进屋儿孙绕膝;
房前屋后牛羊啼,田园处处诗意。
杨耀洲作品
读。讲的是苏秦埋头苦读的故事。战国时,苏秦游历秦国,上奏失败。回家后,遭家人轻视讥讽,羞愧不已,但苏仍不改其志,为博起功名,发愤读书至深夜,每每瞌睡时,即用锥子刺激大腿提神。数年后再次离家,游说列国成功,得到重用和赏识而云步高登。有《西江月》一词为证:
最美风光何处?闲看人攀高峰;
令人得意享春风,迎来八方称颂。
庆幸难堪已过,更欣前呼后拥;
老天毕竞怜相公,荣归故里善终。
渔樵耕读,是数千年来,农耕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农耕社会民众生活的缩影。它再现我们先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内涵。古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里的人物,并非简单的向往宁静田园生活,而是为自己的心灵寻找精神寄托,追求一种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
杨耀洲作品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渔樵耕读,承传的是历史,是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文明的繁荣,现代人的生活变得简单而高效。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压力也在增大,人们精神的焦虑及对前途的迷茫,也在与日俱增。古人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自由而闲散的生活状态,自然成为现代人淡出繁华,回归自然的开始。古人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受到现代人的接纳和追捧,是顺理成章的事。
老友诗和君,爱古藏古,守拙有道,有幸觅得如此匠之瑰宝,足见其品位不俗。加之退休荣归,老宅修缮;白墙青瓦,朱门绿户,雕梁画栋,文门雅舍,早已成为小镇之亮点矣;寄居其间,盘古鉴古,颐养余生,实乃可喜可贺之事。遂撰文顺便以记。
中国艺术鉴赏网全国各官网平台信息:
责任编辑:刘梅(北京)